论教师的社会性不足及其补救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淑兰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教师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其中一个被忽视的、也是直接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社会性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了教师社会性不足的现象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救方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905(2007)06-0019-05

      一、关注教师社会性不足的问题

      学校中的学生特别是毕业了进入社会后,普遍感觉到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现实中的许多知识和现象是学校里接触不到的。教育界近年来在反思学校教育时指出,学校教育有比较明显的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时产生不适应,需要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社会现实的知识、社会规范等。对于学校教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其中一个直接的、常被忽视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社会性不足问题。教育社会学的观点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社会,能够预测社会发展变化,更要先成为自身个体社会化的承受者。

      社会学指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个人接受社会经验的影响,内化社会的行为准则,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环境、参加社会关系系统,再现社会经验。[1]社会化的目的就是使一个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不断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培养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化是人终生的过程,是人在整个一生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养成社会性的过程。

      有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与社会化问题有关的现实问题之一是成年人继续社会化与成年人现代化问题。[2]

      在职教师的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在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快速进行的过程中,也是不能忽略的。

      二、教师社会性缺失的现象

      1.社会人际交往的不足

      人际交往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人际互动具有暗示、模仿和感染的社会心理机制,它对教师的个性发挥、角色学习和扮演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的“五者型”的教师角色理论中指出:“21世纪的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学生配合支持,善于与学生交往的人”。而近年来教师在校内外的人际交往活动的减少与变化,尚没有引起教师教育的相应关注。据1996年,许金更、许瑛国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3 ]在校内,“随着近代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大,教育制度中人际关系也日益疏淡,过度强调“科层化”与“标准化”的学校制度也使师生关系发生变化。表现出下述几项特征:(1)师生之间的情感趋于疏淡;(2)师生接触偏于知识的授受,忽略人格的陶冶;(3)教学评价趋于客观化和标准化,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影响教师的社会形象。”[4]

      2.一般性格成长的不足

      教师职业性格的形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般性格形成水平的制约,而教师走进岗位时已是成人,一般性格已基本形成。因此教师职业性格的形成与健康成长中会遇到来自一般性格方面的障碍,例如: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查报告”显示,49%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和18%的高中生表示,老师在批评自己或者同学时使用过诸如“傻猪”、“人渣”、“别给脸不要脸”、“你爸妈是近亲结婚吧”这样的语言。[5]国内外研究表明,体罚,语言暴力等教师的不良职业行为与教师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有较高的相关。这要求教师不断改变自己性格中某些不适应的部分,无疑这也是教师继续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当问及在学会做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中,对自己帮助最大时69.3%的学生认为是家长,28.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在初中与高中阶段,学生认为对自己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社会风气,分别占32.5%和36.2%。[6]

      为什么在小学阶段教师的影响不如家长,在初中与高中阶段教师的影响不如社会呢,其中有没有教师作用发挥不力的问题呢?原因是什么?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师的存在,对年幼儿童而言是绝对的存在,是强有力的成人代表;对尚不能自我改变的儿童来说,教师就是他们最初相遇的严格的社会人代表。”[7]

      教师职业对从教者的性格有许多特殊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按照教师职业性格的要求,不断改变自己性格中某些不适应的成分,这也是教师社会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3.教师的公民生活的意识不够高,体验欠丰富,成功扮演社会生活角色的能力需提高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公民社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人民公民意识的缺乏、公共生活参与能力的缺位,时常被认为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公民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担负着把学生培育成合格公民的教师,从社会角色上讲,不仅是作为国家雇员的教育事业的服务者,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公民,他们享有公民的自由、权利也肩负公民的义务,所以教师应首先成为合格的公民。公民意识的提升与公共生活参与能力的形成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早在1986年日本筑波大学就对东京公立学校的教师500人,围绕“教师的市民自由”的意识、行为等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其中参与“社会生活”部分通过以下5个问题进行:(1)你认为,教师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应该受到比一般行政职员和公司职员更严格的处分吗?(2)你认为,在重大节假日教师应该率先在自家住宅悬挂国旗吗?(3)你认为教师应该主动参加本地的节日活动和社区的例行活动吗?(4)你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和协力公共募捐与志愿者活动吗?(5)你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师,对积极参加公害等问题的市民运动举动不喜欢吗?说明社会与教育界对教师的公民意识与公共生活的关注。相比之下,理论上至今我国尚少有见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现职教师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机率小,体验欠丰富。应该说,我国教师的公民意识诸如国家意识、社会意识、主题意识等及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参加公益活动的意识与技能都不能适应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更不能满足日益重要的学校公民教育的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