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振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原文出处:
人民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系统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内容。我们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高度,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

      素质教育是中国对世界教育理论的贡献

      一、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土概念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具有尊师重教传统的古国。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为人类贡献了丰富而深厚的教育思想。当今中国是全世界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济不够发达、教育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支撑了近五分之一的世界教育人口,并且保持了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值得总结,有深厚的教育思想需要提炼,这其中,素质教育就是中国最生动的教育实践和最具民族性、本土化的教育思想。很多人曾经为如何翻译“素质教育”的概念颇费踌躇,最后大家普遍认为,在国外古今教育史上,没有一个现成的教育概念能与之直接对应,国外的博雅教育、人文教育、质量教育等概念,都不能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的概念,不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所包含的真正意义。素质教育是中国民族化、本土化的教育概念,是中国教育实践的生动展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开放的性质,具有发展的空间,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概念,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就像“道”、“功夫”等中国文化概念一样,“suzhijiaoyu”已经作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翻译名词被接受,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其他国际文献中,素质教育一词已经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和介绍。毫无疑问,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深入实施,将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影响。

      二、素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化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素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片面发展的否定,是人的体力、智力、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始终是我党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早在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毛泽东同志确定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时就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根本大计只有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就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在我党的历史上是一脉相承的,是结合中国国情,根据发展阶段,承传文化传统,用人民群众易懂易记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化。

      三、素质教育是对教育规律的本质性把握

      教育基本的、主要的功能是培养人,在培养中发展人,实现人的潜在价值,提高人对社会贡献的能力。人从生理意义上的人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根本的变化取决于人通过教育获得了社会素质。社会素质高低,决定了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前景。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能力、德行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更新。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才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素质教育正是把握了教育的这一本质特征和时代对教育的本质要求,引导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因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深刻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本质要求,自从素质教育的理论提出来以后,它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旗帜,成为衡量教育成败得失的标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厚动力,成为广大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四、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我们用占世界教育经费百分之一、二的比例,承担了近五分之一的教育人口,并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我国教育发展的大多数指标都走在发展中国家前面,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走在前列。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经费还不充分,教育提供还不充分,教育条件还不理想,与人民所期望的良好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在全体人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的背景下,有些矛盾还比较突出。比如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择校现象严重;升学竞争压力大,学习负担较重;人们受到的教育与受高质量教育的期望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等等,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尤其在今天,人民群众享受良好教育的愿望空前高涨,在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人们对教育关注普遍提高,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民生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成为让人民群众得到切实实惠的现实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途径。

      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素质教育是优先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

      2006年8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更加明确地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意义,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第一个重要方面。优先发展教育从外部条件说,关键是财政投入优先保障,而从教育内部要求说,关键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实施了素质教育,教育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财政投入是物质保障,素质教育是财政投入得以发挥最大社会效益的内容保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