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07)04—0023—03 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它提供了人们相互理解、交往、参与社会实践的空间[1]。课堂作为人类实践的基地,既传播文化,也生成与创造文化。在课堂这个场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种种关系,既是文化扩散与交流的复杂表现,也是文化氛围笼罩下的文化个体与文化群体的实践体验。课堂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在其特定的功能下,表现出相应的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但课堂作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培养场所,又需在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其合理路径。 一、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的形式 课堂是由课堂物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个体等构成,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架,是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个体或群体通过其交互作用传承文化、生成文化与创造文化。不同的课堂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创生不同的课堂文化。这种交互作用所表现的文化形式是课堂文化的内涵之所在,并且形成一定的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 课堂文化的扩散与交流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关系为逻辑起点。教师、学生与学生群体在不同的教学机制中因不同的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构成复杂的文化交流网络。在文化的扩散与交流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形式相互影响着对方,相互传递着各自的文化,但很多时候不是对等的文化交流,而是以某一优势文化为主导,向其他文化群体扩散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这样就形成了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的中心,因各文化主体在课堂上表现的地位时有变化,文化中心也就具有不确定性。就传播的途径与任务方式而言,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方式主要有以教师文化为中心的扩散和以学生群体文化为中心的扩散。 (一)以教师文化为中心的扩散与交流表现 以教师文化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教师是特定文化的化身与代言人,以专门传授文化为己任,是特殊的文化主体。基于此种文化的假设暗射了三个基本的教育命题,这三个教育命题也就决定了以教师文化为中心的扩散与交流。 1.教师对于课堂文化的控制 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通过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而使学生朝着符合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这一基本职能就要求教师应按照社会化的要求对学生实行控制,而不是基于学生的需求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遵从课程的社会文化选择,将载负由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决定的文化质量的课程内容无条件地传授给学生,实现课程文化的最大化“复制”。相应地,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控制。教师既具有传统的权威,也具有感召的权威和法理的权威,这些权威反映了当代的科层体制,领导者以法定职务来发号施令,一切权威都是规章制度认可的[2]。教学活动是一种制度化的领导,教师的权威来自于制度所规定的地位,而不是来自个人的表现[3]。教师制度化权威的确立,加上教师的专业素质,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个“地位偶像”,还是知识偶像。这就为教师进行课堂控制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教师就以法定代言人的身份将代表法定文化的课程内容有效地向每个学生扩散。 2.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话语权 基于教师对课堂的文化控制,课堂文化的扩散以教师的课堂话语为主要媒介,以特定的文化内涵为主要载体,向学生传播与灌输其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制”社会文化、传播价值观念、净化思想观念的程序化过程,并通过教师话语得以展现。教师是成人文化的代表,用成人文化的规范、价值体系来规范与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代替国家与社会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课堂上所表现的话语体系是成人的话语体系,是课程文化的外化,用这种外化的话语体系来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从而达到课程文化内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也传播教师自己的文化内涵。经由教师话语的外发,实际上,教师已将所要求的文化进行了再生产,由教师话语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社会文化,更有教师自身文化的阐释,将社会文化与自身文化融合并加以创造。这样,教师以特有的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和自身的文化优势来确立文化主体地位,并以其为中心成为课堂文化扩散的主途径。 3.教师的权势作用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认为教师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伪善、权势、卑屈、狭隘等教师独特的“非人性”(impersonality)。教师在受“机械原理”所控制的学校里,以“滑稽的教育方法”高居学生中间,形成伪善、权势性人格这一“成规旧习”。教师的“非人性”不仅源于官僚性教育行政,而且从社区的人民对于学校的道德期待与教师地位的鼓励中派生出来。在被奉为“道德博物馆”的学校里,教师扮演着“道德权势化”的作用,形成褊狭、权势的素质[4]。也就是说,教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经过权势过滤的品质,是一个“完美”的形象,教师是社会权势的化身,是学生模仿强化的榜样。学校的科层体制暗射了教师具有“监管”学生的权威,是学生必须遵从的对象。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交往与学习,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将权势化于教师身上的社会品质通过教师的权威作为其模仿与学习的中心,以教师的文化范式来引导学生朝所规定的道路发展。 (二)以学生群体文化为中心的表现形式 学生时期是整个人生过程中的特殊时期,他们的身体、生理、心理和情感状态,形成他们的生存、生活内容和生存、生活方式,即形成他们特有的文化[5]。即使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文化扩散的模式中,我们同样也无法避免学生将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有意或无意地传播给同辈群体,甚至改变教师的文化内涵。相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所有学生都是一个整体,教师交流的对象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可事实上,班级中有很多自发组成的小群体与教师为了教学需要所组建的小群体,这些群体在教学活动中都形成风格不同的班级亚文化群体,形成不同的文化中心。如果根据性别来划分,可以分为男生文化与女生文化(也统称为性别文化);根据群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划分,可分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根据群体是自发组织还是有意图的组织来划分,可分为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在课堂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学生群体文化影响方式与扩散路径是变换的、多元的,与以教师文化为中心的扩散相比,前者多是无意图的文化扩散过程,而后者则是有意图的扩散过程。每一文化类型交替成为课堂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