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010(2007)09-0014-06 “人是有着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又有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即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类生命则为人所独有。”[1]我们只有从人的双重生命观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人的完整本性;同时,只有摆脱自然生命的支配,超越种生命、进入类生命,人才能异于禽兽,展现人的独特本性。从发生学意义上说,人类生命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无生命到种生命、再到类生命,经历了两次飞跃、两次提升。从种生命进入类生命是在自然生命基础上,摆脱生命本能支配、不断升华自我的过程。西方有谚云: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禽兽。那么,人如何能不沦为禽兽,而近于天使呢? 一、道德与教育的生命重释 (一)生命与道德: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 为何有人会沦为禽兽?那是因为他们缺少道德的守护,受制于自然欲望而迷恋物质。德性缺失导致精神空场,使其难以提升为“天使”。无论是自然生命的保存还是精神生命的提升,生命的发展离不开道德。在一定意义上说,道德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道德的产生是基于生命的需要。 1.人是一种道德存在。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除了生理需要外,还要处理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人类的道德有其自然史的基础,社群动物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于总适合度的先天利他现象,即本能的善。而人类在其长期的文化进化过程中由于突破了基于总适合度的先天利他性的界限,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相对于动物成为一个道德的物种。”[2]人类道德是在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产生的。有学者从人的生存关系出发认为:“人的道德存在是人的社会本质所在。”[3]可以说,人类进化史是人类道德形成的历史,人是一种道德存在。 2.道德是人类生命需要的产物。这是由人类生命的双重性(种生命与类生命、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决定的。一方面,人类要实现对种生命的超越,实现类生命,这需要道德的支撑。如有学者认为:“人类本性中感性和理性、动物本能和人类理智之间的对立冲突及其统一,这是道德起源的最初发生地。”[4]另一方面,由于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所以人类不仅要扩充个体生命力,还要促进群体生命的最大化。但作为个体的人,必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满足自身利益,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为了保持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和谐,就需要道德规范进行调节。在一定意义上,“道德都是人的需要的产物,实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调节机制和协调方式,也是一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类为了满足个体与群体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协调相互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以及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一种平衡机制和实现方式”[5]。 3.道德也是个体生命自我完善的需要。个体生命力的扩充、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对幸福生活感受力的增强等都依赖于个体的人性与人际的完善程度。“道德是主体基于自身人性完善和社会关系完善的需要而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念、规范及其实践活动。”[6]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生命的完善与发展是道德存在的终极理由。从这种意义上说,道德不是目的,不是通过压抑生命来建立某种道德规范,而是帮助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道德始终都在为人类倡导着一种理性精神,通过这种理性精神的培育帮助人类克服人自身的动物性,不断地改造着人性之中所包含的‘兽性’,不断地帮助人们克服人性的弱点,不断地促使着‘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纯粹的人’。”[7] “道德就是人的生命超越的基本依凭与价值向度。在某种意义上,人正是依凭道德而成为人,道德性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生命依凭道德性的逐渐获致而使人不断的超越其自然的肉身存在,成为德性价值的存在,道德与生命相伴相随。”[8]道德是生命的守护神,人的生命离不开道德。 (二)生命与教育: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 人的生命需要教育,教育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生命也是教育存在的基础。 1.教育必须是道德的教育。一般而言,凡是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所谓教育,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保留其心理素质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9]从意图上看,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总是使人向善,使人的生命从较低的发展水平跃升到较高的发展水平。从过程上看,教育必须合乎道德的精神,必须尊重生命,合乎人道。从最终目的上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可见,教育必须是道德的教育,即合乎道德精神的教育。“教育是一个道德概念,人们脱口而出的教育,通常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10]25若所谓的“教育”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提升效果反而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破坏,如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不尊重的言行则不能称其为教育。“教育必须满足道德的标准,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积极的影响;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10]31 2.道德的教育必须直面生命。人的高贵在于拥有独特的生命价值与尊严。只有直面生命的教育、为了生命提升的教育、尊重生命特性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面对工具理性对教育的支配,现实中教育面临着生命悖论式的存在困境。出于现实的忧思,有学者基于生命的视野提出对教育本质全新的认识,认为“教育即生命”,即“‘本真教育’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教育要回归其生命的本性,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直面生命是前提,循于生命是保证,达于生命是目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