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下半年开始,世界银价大幅度持续上涨,中国白银大批外流,金融中心上海处于极度恐慌之下,引起经济界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据当时参与讨论的著名货币学家赵兰坪回忆,从1934年秋季美国提高银价开始,至1935年11月中国政府实施法币改革止,“关于币制、白银、经济、金融之论战文字,据吾人所知,约有五六千篇。”①可见,白银问题在当时的经济学界炙手可热。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法币改革本身的成败得失,白银问题虽被认为是法币改革的一大原因,但事实上,白银问题和法币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理推衍还不甚清晰。本文的主旨,正是根据白银问题的演变过程和经济界讨论重点的逐步转移,把握当时经济学界的思想脉络,探询法币改革的源流所在。 一、美国提高银价问题 1934年6月19日,罗斯福签署《购银法》,同年8月9日宣布白银国有,造成世界银价的剧烈上涨。纽约银价由美国实行白银国有时的每盎司49.31美分,涨至1935年5月的74.42美分,以后虽略有下降,但一直维持在65美分以上。伦敦银价也节节攀升,到1935年4月达到1931年银价的两倍以上②。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银本位大国,中国很快出现了白银大量外流、银根紧缩、众多企业和商家破产的恐慌景象。国内的经济学者和金融从业者纷纷对此发表意见并寻求对策。 首先,人们分析了美国提高银价的动机。其动机可概括成以下几点:第一、政治上,民主党和白银派议员关系很深,民主党罗斯福当选总统后,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白银派议员的欲望。第二,世界银价高涨后,用银国——如中国的制造品价格就不能在世界市场上和美国竞争,以此造成美国对外贸易上的优势。第三,美国购买白银,可增加国内的通货准备,以便进一步贬低币值,实行通货膨胀。第四,企图恢复世界复本位,控制世界之金融③。当时的大部分人和现在的历史学家都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即美国白银政策是罗斯福与白银派议员所作的政治交易:罗斯福支持白银派议员提高银价,以换取白银派议员对国内一系列立法的支持。后来罗斯福与白银派势力之间的博弈也影响到白银政策的实施和对中国货币改革的态度。第二种意见基本上是白银派的主观认识,事实上,中国输出贸易中制造品的比例很小,与美国制造品进行竞争更是大大高估了中国的实力。当时美国的经济学界和商业杂志一致批判这种看法,因为从美国国内来看,银价上涨只会增加美国政府的债务并降低国家货币的信誉,不会对美国国内工业和国际贸易带来明显的好处。第三、第四种意见也是白银派议员为提高银价所做的宣传,美国政府不太可能采取类似的政策,故中国学者偶尔会引用,但对此一般不作展开说明。 其次,除一小部分人认为白银政策的影响利大于弊外(这些论述多与后来的事实不符,无需驳斥),大多数人都指出美国提高银价会给中国带来灾难性后果。张素民、马寅初、杨荫溥等均认为银价上涨会导致白银大批外流,动摇我国的通货准备;国内物价跌落,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将大跌,工商业走向萧条;国际贸易上由于汇价上涨,导致输入增多,输出减少,入超增加④。以上论断除了“国际贸易输入增多”、“入超增加”不符合事实外,其他均很快得到验证。第一,由表1可见, 表1 中国的银价、汇率、白银出口和对外贸易 (1932-1935年) 汇率 白银的净 进口净值出口净值 年份 银价1关两 出口(1,000 (1,000 (1,000 (美元) =美元 关两) 关两) 关两) 1932年 0.282 0.34 6,676 1,049,247 492,641 1933年 0.350 0.41 9,257 863,650 392,701 1934年 0.483 0.526 164,780 660,889 343,529 1935年 0.646 0.565 38,124589,994 369,582 资料来源: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335、342-343页。1932年6月后进出口值不包括东北。 美国提高银价后,世界银价折合我国汇兑比价,高于我国实际汇价,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其直接结果为国内银根紧缩、利率高昂。第二,由于汇价上涨,输入货物换算成国币后价格下降,同时输出货物为维持国外的市场,亦将价格压低,因此影响国内物价,造成物价低落(见表2,物价全面低落)。物价低落的速度快于工资、房租等项的低落,于是物价和成本之间均衡破坏,农业和工商业萧条,导致全国购买力降低,物价更趋低落。第三,国币汇价的上涨导致出口困难,出口货值减少;进口货物则因外币对华汇价下落,可在我国廉价出售,但由于我国出口货物的不畅和购买力的低下,导致进口货物的数量未见增长(见表1)。至于这里谈到的白银流动、物价水平与进出口贸易三者之间有何关系,顾季高认为由于银价上涨,而使白银有流出倾向,为保持银本位,物价遂不得不跌,结果进出口贸易均致缩减,而经济恐慌日益扩大⑤。但这一概括还稍显简单,事实上物价水平和对外贸易在白银大量流出前就已呈下降趋势,白银外流起了加剧作用,但究竟影响的程度有多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当时银价、物价、汇价和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加上1932年淞沪之战、1933年和1934年政府两度增加进口关税、英日美放弃金本位并贬低汇价等事件的影响,决不是以上单线的推导所能充分阐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