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共同关心的当下问题

——现代性问题国际论坛综述

作 者:
马驰 

作者简介:
马驰,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上海 200020

原文出处: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06)12-0031-0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现代性问题国际论坛”于2006年6月24日至25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6位学者及国内和港澳地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近3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外学者围绕现代性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少学者就如何看待现代性、如何面对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寻找出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看待现代性

      究竟什么是现代性,应当怎样界定现代性,各国的现代性历程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这些是中外学者十分关心的共同问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教授布鲁斯·罗宾斯指出,“现代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首先,“现代性”与“西方”不同,现代性包含东西方都可分享的社会空间。现代性亦非资本主义,而是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可分享的社会空间。中间状态是否有社会主义,我们还可讨论。现代性代表了资本主义中新的可能的东西。虽则资本主义有不可取的东西,但现代性还是应尽量从中挖掘出新的可能性的东西。为此,他提出“选择性的现代性”,如非洲与中国不同,尽管非洲也有独到的文化,而于选择性的现代性却无同等享受机会,因为非洲没有与选择性现代性相容的技术基础或社会安排(social arrangement)。非洲处于整个世界物质链条的最底端,无法改善其经济处境,也就难以构建自己的现代性话语。所以,中国是不同于非洲之处于世界物质资源分配等级架构中的最底层的。在资本主义并存条件下中国已经实现改善——非乌托邦式的、全盘迅速的改善,而是具体的、可观的改善,过去几十年有目共睹的在世界物质资源分配等级架构中的改善。他还引用佩里·安德森的观点,认为20世纪重大改善至少有二:一是妇女地位有了改善,出现性别平等的趋势——非物质的,但至少是可见的改善;二是中国走向富裕,尽管内部还有贫穷与不平等的现象。

      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巴巴拉·弗莱教授坦言自己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者”,既非新马克思主义者,亦非后马克思主义者,更确切地说,是国际主义者——密切关注中国与美国全体人民,尤其是工农群体的利益。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对于任何妨碍我们达到理想境界的现象持批判态度。

      她认为,虽然资本主义是全球的而非国别的,但工人阶级不应只考虑本国利益。9·11事件之后,美国统治阶级用爱国主义煽动国民,引发民众对于移民的恐惧心理,让民众支持战争,支持统治。为了支持战争,降低国民工资水平,所以政权更多地建立在所谓爱国主义的基础上。

      至于对阶级的看法,有人认为阶级完全按收入水平划分,最后得出大家都是中产阶级。实际上,大家都是工人阶级。而持批判原则分析方法的马克思主义者把一切都简化为阶级,这并不能充分解释问题。我回到马克思主义本身,把阶级看成是与剥削挂钩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共产主义是平等社会、工资与劳动类型将没有区别。但目前资本主义还存在,资本集中、战争威胁还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主义是否还能实现?它并非幻想,还是可能实现的。20世纪社会主义遭受挫折,但我们只要加入进来,便可重建这一运动,避免以前的错误。

      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汤姆·科亨教授指出,中国历史悠久,但又面对21世纪的新视野,正是从这个角度,我来做一些评论。其中涉及文化研究,这是21世纪的项目,需要我们研究我们的身份、场景,以及国别之外的重要内容。关键的是,我们要从今天的模式出发,从“他者的”模式来看,即德里达所谓的综合的、总体的“他者”。

      我们应停止全球化或现代化角度看问题,我们处于后现代化世界中,其中有一些未知因素,而这些未知因素在我们目前制度下还未充分考虑。未知因素涉及一些巨大变化,如底层人们卖器官、无公民权,石油、水耗竭,还有西藏冰川的融化,都会对整个世界充满影响。

      这些问题不仅是单个国家的——美国或中国的,而代表世界共同的问题,也孕育共同的机遇。目前,我们正处在一种时间泡沫中,即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改变了,我们做得不好,可能就在拿走后代的时间。这并非布道,而面对的是铁的事实。这涉及到全人类的生命、生物的生命、地球的生命,等等。所以,我们应考虑21世纪的当务之急,而非仍以19世纪的中心模式思考问题,我们的认知、思想、理念等等都需因此做出调整。

      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认为,现代性逻辑预设是现代性的基础性叙述,它是现代性核心价值观念最具有典型特征的思想规定,也是哲学及各门综合知识所涉及的现代性特征之间的联结点。它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人们去认知现代性时,有着不同的意识层次,如直观、感觉或情感等,惟有以思想、范畴进行反思现代性时,它表达了一种日益强烈的历史相对主义意识。因此,现代性逻辑预设又是意义同质化的哲学反思命题,它通过对历史时间与空间的还原,将杂多的人类实践行为特殊样式以抽象思辨的哲学范畴排序及逻辑编目,深刻地反映着现代性历史生成与发展的辨证同一体的本质,同时又深层次地揭示了人类生存进化的现状和缺憾(异化、祛魅、破碎及病态等)。对现代性逻辑预设进行发生认识论考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性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客观准确地把握现代性产生的历史逻辑根源。他通过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观与现代性逻辑预设的勾连、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对现代性逻辑预设的影响、近代西方理论经济学传统的价值内核对现代性逻辑预设的侵蚀等三种路径的探讨,旨在提出一种有助于理解现代性问题方面所存在的历史间距的参考文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