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差异共享的课堂教学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继耘,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曾继耘(1967—),女,四川成都人,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

原文出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差异共享是当代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个体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差异共享是学生丰富经验、拓展视野的有效途径。而展示差异、真诚对话、重树“错误观”是促进师生差异共享的三大课堂教学策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7)02—0073—05

      近年来,随着个性化教育思潮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应如何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之于教学的价值?如何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来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学生个体差异之教学价值的重新定位入手,阐明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差异共享的有效策略。

      一、差异共享: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理念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接受与否,差异都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差异无处不在:既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有个体知识经验方面的差异,也有个体个性特征上的迥异;既有个体认知能力高低的不同,也有个体兴趣、态度、情绪、情感体验上的独具特色;既有对同一问题在看法观点上的激烈争论,也有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的不同选择;既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也有独特的优势潜能……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异彩纷呈的课堂画面!面对这些差异,不同的态度会赋予它们不同的价值:厌恶它们、排斥它们、拒绝它们、否定它们,它们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障碍,成为努力消除的对象;相反,承认它们、接受它们、肯定它们、利用它们,它们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成为极力张扬的东西。前一种态度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差异”之价值的真实写照,而后一种态度则是我们在当代课堂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的东西。诚然,学生之间的差异过大,确实会提高教学的难度,增加教师的负担,影响教学的效果,但是学生之间适当的差异,却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情。我们认为,学生之间适当的差异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充分重视并积极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实现差异共享,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理念。

      为什么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呢?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富于变化;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差异共享,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

      与自学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得以实现的。在教育活动中,交流和对话只能发生在有差异的教育主体之间,双方的观点既有统一,又有差异,对话才能进行下去,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真实的交流才可能发生。这种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个学生经验的不足和视野的局限,大大丰富学生的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看到、听到、想到他们原来没有看到、听到、想到的事实和问题,甚至有可能通过多元的思考和思维的碰撞与激荡,激发出富有创意的出人意料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从而使他们发展的空间得以拓展。肖伯纳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比喻: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假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各有两种思想。[1]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差异共享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一笔财富,利用得好,就可以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力量。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之间的差异共享,应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促进差异共享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之间的差异共享呢?

      (一)展示差异:实现差异共享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要共享差异,其前提就是每个学生都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性。课堂,不是消弥学生差异的“屠宰场”,而应是展示学生差异的舞台。在这一点上,传统课堂教学与当代课堂教学秉持着不同的态度。在传统的划一性课堂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有标准的,课堂上教师所呈现的以及教师允许学生展示的只是与这个标准相符合的东西,一切与这一标准不相符合、有所偏离的观点或行为都不被鼓励甚至受到压制。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学生提出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样的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时,教师会提醒学生这种方法虽然能解题,但在考试中是不能得分的;当学生被课堂教学中的某一活动或观点所刺激而浮想联翩时,他往往会受到教师非常严厉的训斥,被斥为“开小差”,等等。这样的情景和训斥,实际上是在暗示学生:你只能这样想,不能那样想。于是,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于按教师的思路来思维,按教师的标准来表现,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特表现则会慢慢退居后台,成为被浪费的资源。

      正是基于对传统划一性教学这种严重忽视学生的差异、严重压制学生的差异化表现的弊端的批判和反思,当代课堂教学强调尊重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张扬,有利于学生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如何才能让学生放下包袱,抛开顾忌,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呢?

      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专制压抑的课堂人际关系,往往使个体产生不安全感,相互猜忌,怀疑自己,不敢展示;而民主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则往往使个体产生安全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自信心,敢于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对课堂气氛的专门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2],课堂气氛分为两种,积极的气氛称为“支持型气氛”,消极的气氛称为“防卫型气氛”。前者的特征是:1.自信与信赖:学生和教师都充满自信,双方相互信赖;2.宽容与主动: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采取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3.自发型与多样化: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无需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的眼光,能够体验到展示自我、与人交往的乐趣,由此他会越来越倾向于以开放的姿态对待自己和他人,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后者的特征是:1.恐惧与不信任:学生对教师抱有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采取不信任态度;2.控制与服从:教师对学生实行控制,学生对教师被动服从;3.策略与操作:学生有自己应对教师的策略,而教师则对学生实行操作性管理。在这种气氛中,学生体验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责难,担心遭到攻击,倾向于采取较为安全的常规型活动,言语和行为往往走向更加封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