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832.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743(2007)01—0057—08 “高昌吉利”为圆形方孔铜钱,系浇铸而成。该钱正面为旋读汉文隶书“高昌吉利”四字,背面无文。钱体大而厚重,文字古朴,肉好郭圆,制作精良。钱径约25.5毫米,穿约7.5毫米,重约14.3克。关于“高昌吉利”钱币的最早载录,目前所知见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张敬庵所著《泉宝录》。据道光、咸丰年间张崇懿著《钱志新编》所引《泉宝录》记载:“高昌钱光幕,钱极厚重,乃高昌国所铸,未知出于何代”。① 此后,自乾嘉以来钱谱著录中均断定其为古代高昌国所铸,这一推断钱币学界基本没有疑义。但关于该钱币的铸造年代,论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对于钱文中的“吉利”二字,后世学者多从字义上直观地解释为“大吉”、“大利”,即具有祈福、吉祥的意思,认定“高昌吉利”钱币属于“吉语钱”。客观地讲,这种理解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这种思路在解读“高昌吉利”钱币上,却是陷入了一个误区。 本文拟从考释钱文入手,结合高昌国历史的演进,以及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与西域地区的突厥等游牧文化在高昌地区相互交融的背景,就“高昌吉利”钱币铭文的语义、铸造背景、年代及其性质做一考证,并在此基础上试就隋唐之际高昌地区的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谈点看法。 一、“高昌吉利”钱币的发现及研究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昌吉利”钱币,已知的约有五十枚左右,其中,除两枚是20世纪70年代初经正式考古发掘所得,其余都是传世品或从民间采集所得。自清代乾嘉以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外钱币学界关于“高昌吉利”钱币的铸行年代,就有如下五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北魏说。以郑家相、王琳及英国的克力勃(M.R.Joe Cribb)等为代表。依据是“高昌吉利”四字为隶书,具北魏风格。高昌曾接受北魏册封,互有往来,受北魏影响而铸此钱。② 2.隋朝说。以卢健生、邹志谅等为代表。依据是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到达河西,高昌国王麴伯雅曾亲往会见并随行到中原,娶隋华容公主,受册封而回。归国后即“解辫削衽”实行服饰改革,推行“汉化”政策,铸“高昌吉利”钱币以为纪念。③ 3.唐朝说。普遍持此说,以陈尊祥、盛观熙、周昆宁、蒋其祥、杨鲁安等为代表。依据是唐贞观四年(630年)高昌国王麴文泰曾偕妻赴长安朝觐,受太宗隆重接待,赐其妻李姓并封长乐公主。“高昌吉利”钱币当为纪念此事而铸,或以为太宗铸行赏钱的可能性更大,可能铸于古都长安附近。④ 4.五代十国说。以彭信威为代表,依据是“(‘高昌吉利’钱币)文字制作有点像刘燕的永安铜钱”。因此,他认为年代最早只能到五代十国,不能到南北朝或隋唐。⑤ 5.元朝说。以丁福保、黄文弼及日本的奥平昌洪和荷兰的易仲廷(Dr.TjongDing Yih)等为代表,认为“以高昌题名,必为高昌建国时代所铸。但以高昌国为国号或王号者,有两时期,一为麴氏建国时期,……一为元朝,……此钱或系十四世纪初期所铸也。其体制亦类元钱。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附于元钱之末,疑是。”⑥ 关于“高昌吉利”钱币的性质,更是有正式行用钱、纪念币、压胜钱、随葬冥钱等不同观点;关于铸造地点也有铸于高昌本地和铸于中原内地两种不同说法。 在“高昌吉利”钱币的研究上,20世纪70年代初的两次考古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一次是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出土各类文物千余件,在三十六枚历代古钱币中,发现一枚“高昌吉利”钱。郭沫若考证为安史之乱后玢王李守礼后人所窖藏。⑦ 另一次是1973年新疆博物馆和西北大学历史系联合考古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进行考古挖掘时,在保存完好的编号为519号的张隆裕妻麴文姿墓葬中,出土了一枚“高昌吉利”钱,“此钱出土时,压于死者尸体之下,未经盗扰触动”,⑧ 保存完好。同时出土的还有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墓志一方。 两次考古发掘各出土一枚“高昌吉利”钱币,特别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编号为519号墓葬中,同时出土的纪年为唐贞观十六年的墓志一方,表明“高昌吉利”钱币的最晚铸造时间不可能晚于唐贞观十六年,也就是642年。由此否定了此前以彭信威先生为代表的“五代十国说”和以丁福保、黄文弼、奥平昌洪等为代表的“元朝说”。此后,钱币界基本认定“高昌吉利”钱币为高昌王国时期所铸。 高昌建国,应从442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沮渠无讳取代阚爽,占据高昌称“大凉王”开始算起,⑨ 到640年(唐贞观十四年)麴智盛投降唐朝,高昌被改设为西州止,共历时一百九十八年。期间高昌王国曾先后经历了北凉沮渠氏、阚氏、张氏、马氏以及麴氏等统治时期。“高昌吉利”钱币具体是在何时,由哪位高昌王因何而铸?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认为只能从解读一直被大家所忽视而实际上却非常重要的“吉利”两字入手。 二、“高昌吉利”钱文语义的考释 “高昌吉利”四字虽然都是汉字,但其所表达的寓意却是不同的,完全不能简单地按照汉字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和推测,因为这里汉字所拼写的是古突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