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7)05—0098—05 一、对网络话语权的解读 按照福柯的界定,“话语”是一种“事件”(lediscours est un événement)。① 也就是说,话语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特定的言说主体,针对特定的问题,为着特定的目的,以特定的形式和手段说出或写出的言语。一种话语一旦形成,它便拥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规范和概念,构建了自己的场域,从而排斥其他话语。于是,话语分析总是蕴含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个话语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话语,它究竟在什么方面排斥其他话语,以及在其他话语之中同其他话语相比,它是怎样占据任何其他一种话语都无法占据的位置。”② 它内在包含着话语形成是一个产生和扩散的历史过程,包含着相关的认知过程,也包含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思想形式,特别是包含着围绕话语的一系列社会力量的冲突和竞争、相互影响、或者支配,这便是话语权。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话语权冲破了传统的限制,在网络这一崭新平台上获得空前的展示空间,并形成互联网所特有的网络话语权。与传统话语权相比,网络话语权突显了社会性的特质。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网络话语权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权力,具有双重属性。网络话语权首先意味着一种主体的权利,即资格或自由。这是互联网提供给人们的一种意志自由表达的权利,它为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传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使个人或群体都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是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广容性、互动性,匿名性的特点而带来的。它赋予了人们平等的话语权,使意见的表达自由及于每一个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主体。与此同时,网络话语权又具有权力的属性,这种权力直接表现为话语主体的意志表达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从而对社会行为主体形成压力。马克思·韦伯曾说过,权力意味着“一个人或很多人在某一种共同体行动中哪怕遇到其他参加者的反抗也能贯彻自己的意志的机会。”③。虽然网络话语权通常并未获得政治共同体所赋予的强制性,但由于话语权行使的主体往往是“很多人”,于是这很多人的共同意志的表达可以形成一种“场域”,不同的声音往往会被淹没,而相同的声音则会通过网络得以放大,产生传统话语表达所不能产生的影响。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话语权虽然不具有强制力,但却有着很强的现实影响力,它既不是个人的,也不是国家的,它赋予人们平等的话语权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性的力量。 其次,网络话语权使言论自由化、多元化。传统社会舆论形成过程中,政府控制“由谁说”和“说什么”。在传统舆论中,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媒介资源的控制者手中,而媒介资源是由政府来分配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话语权也是由政府来分配的。那些非传统媒介发出的声音是分散的,没有组织的,“社会音量”较小。而一旦这种“社会音量”过大,政府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器进行控制,使其符合自己的舆论导向。这也就是说,在传统舆论中由政府控制“让谁说”。同时,政府通过任命媒介领导,而媒介领导又通过“审查”、“把关”来过滤这些“说的内容”,那些符合政府舆论导向的被留下来,不符合的则删去。也就是说,政府同时还控制“说什么”。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言论自由化、多元化的倾向却十分明显。这也正是网络话语权与传统话语权的不同之处。虽然网络话语权也有政府控制的因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话语权为人们提供了谁都可以通过网络“放大”自己的声音的可能性。同时,网络话语一般是自发性,没有经过精心组织,绝大部分是通过E-MAIL、ICQ、BBS、BLOG等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传播而扩散开来。而且网络话语不像传统话语那样有明确的舆论导向,大多由你一言,我一语的帖子组成,是无数个网民个人观点的汇集。正因为这样,网络话语才为我们提供了“最真实”、“最自然”的社会话语真相。在这里,我们不是只看到一种加工过的观点,我们看到的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此外,网络话语的多元化,造成对传统一元化价值观的挑战,造成思想的“去中心化”,对“话语霸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话语权解构了社会传统媒体对“新闻”和“重大事件”解释的权威地位,权力正在向受众倾斜。网络话语权成为冲击传统话语媒介造就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结构的先锋,使这种结构造就的话语的垄断与独裁被彻底打破。⑤ 最后,网络话语权主体的平民化。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只有那些“权力精英”们具有话语权,广大的公众只是扮演受众的角色。而如今,网络话语权的出现,又使话语传播回归人际性,话语权已经从“权力精英”的手中分散到普通民众的手中。网络话语权的主体削弱了现实中的相互关系及其等级界限,也消解了专家、权威对现存社会、生活领域的主导权。任何人拥有一台电脑,只要能接上互联网,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而不必像传统话语权那样受到限制。而且在网上可以真正做到畅所欲言,无论你的言论或观点多么惊世骇俗,网络都可以接受。另外,网络话语权的主体与传统相比,通常不受制于某个利益集团,所以能更为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与此相应,对于受众来说,更容易接受来自与自身同等身份的主体所传播的信息。他们并不看重某种话语的表达是否来自权威,而是更看重话语中的观点、态度,对现存任何权威、结论都持普遍的怀疑,主体的平民化思维意识极其鲜明。也正是网络话语权的这种“草根”情结,使它的社会性特征彰显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