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视野下的21世纪中国:挑战与机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王英 

作者简介:
王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06)09-0092-04

      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始终是海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政治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政治体系所面对的多种类型的挑战,包括国家建设、民族建设、政治参与、提高整体福利水平以及社会福利再分配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却多少超出了现代化理论体系,拥有更为复杂的内涵。一方面,中国近30年来的社会变迁绝非单纯的经济发展所主导,而更多地源自于制度改革、转型和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就目前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而言.中国政治发展还包括如何认知世界、判定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和评价已经实现的发展,研究和分析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预测和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今年6月10-1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政治学视野下的21世纪中国:挑战与机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是近六年来在中国举办的第三次同类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和美国中国政治学会联合主办。本次会议共有170人左右参加,既有来自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英、美、法、德、比、新加坡等国的一批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还有来自香港、澳门地区的学者,与会代表向本次会议提交了80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笔者有幸恭逢其盛,愿就本人聆听会议发言之所得与阅读会议论文之所见,特地撰就本文,与诸多同行分享这些发现。

      一、制度转型与政治发展

      制度化建设在政治发展的背景之下,是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中国的制度变迁和建设,由于贴近普通大众的生存,成为我们反省和总结政治实践最关键的突破口。

      达尔敦州立大学的郭包钢副教授从政治经济学出发建构起分析模型,认为目前中国高层的政治取向倾向于达到一种更为平等的分配。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摇摆于平等和效率之间。追求效率的政治发展模式目标集中在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追求平等的政治发展模式则更加关注经济财富的公平和平等的分配。追求公平和效率这两种不同的目标以及在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政治发展中的动力之源。北京大学的文卡塔·拉曼博士认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地方权力逐渐扩大,成为中央权威强有力的竞争者。尤其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省份,在国家税收和国民生产总值之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之高,使它们在再分配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状况隐隐挑战中央政权的权威和合法性,也迫使中央政府应对平等和效率,发展和增长之间的艰难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异、冲突和矛盾,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迁,都成为转型和政治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要在中央统一调控之下,注重整个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平衡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全体人民都能实际获得改革的好处。

      关于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结构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杨光斌教授指出,在基本制度稳定的条件下,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革命性的变革,形成了政治单一制和经济联邦主义的二重性结构,这种结构对于国家治理而言,有很大的优势,维护了统一的市场和市场秩序,保持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了多经济中心的治理。但是,作为一种转型时期的国家权力结构,也出现了许多弊端,给中央一地方关系造成了国家权威资源的流失、基层财政状况的恶化以及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中央政府虽然拥有强大的权力,但在经济联邦主义和官商勾结之下,中央权威分散,国家的公平性政策经常被扭曲,无法达到民众。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建立起中央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渠道,加强制度创新,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理解制度复杂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行动者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和博弈关系,讨论不同目标在制度演进中的作用和意义,都有助于我们采取多维的视角去观察当代中国制度转型中的机遇、挑战,思考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二、民主化与政治认同

      对于特权的排斥、平等的要求,是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议题,民主化在政治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天津师范大学佟德志副教授从西方民主的学理脉络中探讨民主失败与法治规则之间的关系,多数至上的民主观念放松了对于权力的制约,教条地遵守多数原则,不但放纵了国家权力,而且容易侵犯个人权利。为了防范民主的失败,在制度上需要以法律来约束权力,法治是医治民主失败的良方。强调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的宪政法治体系,为民主的良性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王正绪研究员从中国现实出发,考察几种不同的民主思考路径:中国共产党的官方话语和意识形态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学者对于选举、个人权利和民主的制度主义的强调;司法改革者所提倡的司法独立和公开,宪政政府和法律的统治;强调良好统治的人们则聚焦在国家能力、有限政府、责任制和其他目标。提高法律系统的运行效能,进行基本的制度化建设,是中国民主化的最有效途径。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法律的统治应该先于民主化。民主无法在一个没有良好制度的国家中运行,不成熟的民主化可能会带来社会秩序和经济的崩溃。

      美国老自治领大学的卢春龙博士从北京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研究中,考察城市民主的基本运作情况,城市自治系统基本被大部分城市居民所接纳,尤其是那些居住在传统社区的民众,而这种自治系统获得居民支持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一些现实的考虑,比如经济条件和社会福利等具体的问题,而不过多地涉及民主的价值理念,在民众中间并没有非常强的对于民主抽象价值的信仰。地方组织和政府仍然控制着草根自治系统,在自治的背后,国家政权并没有退出基层的治理空间。新建社区的自治制度的合法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危机,居住在这些社区的人们对自治机构更加缺乏信心,认为这样的机构根本无法维护个人的权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