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艺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方向、特征、地位、职能、作用以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集中反映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以及其他著作和言论中。其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文艺关系的论述中。 1.文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坚持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深化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文学艺术,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见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5页)。他认为,要使我们的文艺事业取得更大的成绩,必须始终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伟大旗帜,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反对割裂和歪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糟粕的界限,对西方文艺思潮要进行分析、鉴别、批判,不能一窝蜂地盲目推崇。 2.文艺与党性原则的关系:按照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断形成领导文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邓小平认为,思想理论和文艺战线,要认清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自觉反对来自“左”的和右的倾向的干扰破坏。在郑重告诫“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的同时,他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衙门作风必须抛弃。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如果把这类东西看作是坚持党的领导,其结果,只能走向事物的反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3页) 3.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不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但“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邓小平认为,文艺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文艺又是离经济基础更远的、“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特殊的思想领域,它反映政治但并不等同于政治,更不能代替政治。邓小平总结了几十年来坚持“文艺从属于政治”的经验教训,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和阐述。他说:“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5页)这种新的概括,突破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局限,科学地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为制定新时期的文艺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4.文艺与继承的关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新文化、新文艺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都是对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多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借鉴和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比如文艺方针,毛泽东同志说,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是很完整的。”(《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4页)当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盲目进行。邓小平明确指出:对于文艺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5.文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着眼于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认为,作为精神文明的成果,文学艺术“无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9页)。在新的历史时期,文艺事业必须紧紧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文艺工作者要做解放思想的促进派,安定团结的促进派,维护祖国统一的促进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要把对四个现代化有利还是有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6.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认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1页)。一方面,“人民需要艺术”。人民不仅需要从艺术中获取精神食粮,在艺术享受中满足自己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而且需要从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的生活、感情、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创造性的劳动,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艺术地表现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才会有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也只有通过人民,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才能得到认可,才具有存在的社会价值。因此,文艺工作者要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