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9-0182-03 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世所公认的著名教育家,他从1912年18岁中学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在此后长达76年的时间里,一直从事和关注着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在教育的目标方面,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使受教育者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要做到这三个“真能”,就必须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育他们一点一滴地养成良好习惯,坚决抛弃一切有害习惯,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的事,它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直接相连。只有坚持三个“真能”,并终身保持和发扬良好习惯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和社会的合格成员。 一、要教育学生做到三个“真能” 时至今日,仍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学生进学校就是来读书的;书读好了,就称得上是好学生,将来就有光辉灿烂的前途。叶圣陶则认为这种观点是要不得的,至少是失之偏颇的。1983年7月5日,他撰写了《读书和受教育》一文,文中明确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这三个‘真能’极为重要。学生果真‘真能’了,才是真正受到了教育。”[1]540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反复证明,叶圣陶的教育目标思想完全正确。 叶圣陶的教育目标思想是在深刻批判旧式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稍有教育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从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历代的统治者对教育不谓不重视,只是他们办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青少年培养成驯服的工具。叶圣陶深刻指出,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的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的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等等,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因此,“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2]87-88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虽然对封建道德、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等都进行过多次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挞伐,但是,毋庸讳言,封建主义的遗毒还远远没有肃清,旧式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至今仍然大有市场。 所谓古典主义,指的是死读书,读死书,全然不管如何应用。我们只要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现状稍做一番考察就会发现,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在为读书而读书,为考试而读书。这样一来,出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校园现象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中学生在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几乎都在“文明监狱”里度过。一旦进入高校,那些靠突击强记而其实并未真正消化理解的知识,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报上曾披露一则消息,有位物理考试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夏天看到爸爸在农田打稻机旁不幸触电时,竟然冲上去拉爸爸的手,此时他早已把“人体会导电”的物理学基本常识忘光了。如果我们的教育自始至终都引导学生将读书与应用联系起来,那么这位学生就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傻事,而是会当机立断去切断电源,或用身边绝缘的扁担将爸爸的身体与电源隔开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3]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能应用于实践,即使书读得再多,也无异于“两脚书橱”,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补益的。所谓利禄主义,指的是为升学而读书,为文凭而读书;读了书只为个人的名和利,全然不管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历朝历代被许多读书人追求和信奉的“千锺粟”、“黄金屋”、“颜如玉”,仍然在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教育。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宣传陈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刻苦学习,勤奋读书,这无疑是很好的,但是,为什么要诱导他们去做什么“人上人”?难道做一个终身诚实劳作、辛勤耕耘、甘于奉献的普通公民就没有人生价值了吗?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只为个人名和利而读书的人,是不会将读书与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相联系的。曾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确实发人深省:马加爵能考入重点高校云南大学,至少说明他在中小学阶段读书成绩不错,然而仅仅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竟然要用四条鲜活的生命来作代价,太触目惊心了!马加爵杀人案虽然是极特殊的个例,但是却向教育敲起了警钟:我们真的要深刻反思教育的目标了。特级教师斯霞说得好,身体缺陷是次品,智力缺陷是废品,而道德缺陷是危险品!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是羁绊现代教育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反动,而应试教育正是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相结合的怪胎,非下大决心坚决切除不可!有人或许会担心,如果学生果真做到了叶圣陶提出的三个“真能”,但考试成绩上不去怎么办?我们认为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凡是努力做到三个“真能”的学生,他的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考试时一般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退一步讲,即使答不出试卷中的怪题、偏题而影响了分数,这又有什么大不了?分数仅仅是外部符号,真正掌握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和本领才是实质内容。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人,他们当年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甚至从来没有读过大学,不是照样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吗?叶圣陶曾非常严肃地指出:“办学校为的是学生。要学生品德好,知识广,能力强,才办学校。不为这些个目标,办什么学校?”[1]413研究叶圣陶有关教育目标方面的论著,我们很容易发现他非常喜欢使用“普通”、“健全”、“够格”等词汇。早在1941年8月,他就在《如果我当老师》一文中提出:“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同时我不忘记各门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1]86-87直到晚年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