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要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方式,以更高的定位来思考素质教育问题。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将素质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中来研究;继续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方法取向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挖掘素质教育的成功样态,从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概括、丰富素质教育理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5 期

字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涌动着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内涵,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素质教育研究的演进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在我国出现并受到重视,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概念,素质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素质”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经济发展亟需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理论界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讨论,如《教育研究》杂志于1986年第4期至1987年第4期开设“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专栏,重点讨论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撰文专门论述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人才素质等问题。从讨论中可以看到,“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义概念。综合学者的分析,素质的特点可归纳为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① 此后,有学者撰文从学理上探讨了素质教育问题。

      与素质教育同时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应试教育”通常被打上引号,作为贬义词使用。

      这一阶段教育理论界主要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讨论素质教育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层面探讨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角度分析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从对素质的认识确定素质教育的内容。

      (二)素质教育研究的发展(1993年—1999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被赋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

      这一阶段,国家从政策上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引导。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对素质教育做出的表述。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李岚清同志在会议总结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使素质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湖南汨罗举行素质教育现场会。1997年,原国家教委又在山东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总结推广了汨罗、烟台的经验,对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全面部署。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措施。

      这一阶段,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基础方面,加强了对相关学科和理论的研究与吸纳,如研究者从知识经济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中吸取营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进行了丰富,认识到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从实践认识方面,学者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特长培养的关系,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

      (三)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化(1999年—

      )

      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五大继续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要增强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