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识之士早在90年代初便已指出,现代化建设遇到了教育“狭窄瓶颈”的阻塞。究其原因,教育界当时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拨冗见智,廓清了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迷误。但是,人们无意中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教学主导者教师的过分职业化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脱离生活,与社会相隔绝。作为教师,终日往返于家庭、教研室和教室这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轨道之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从事着内容单一、永无变化的工作,犹如一个轮子老在一个地方打转,一刻不停,却是就地运转不前的生活节奏,工作的重负,生活的压力,中国知识分子的闭关自守的传统心理积淀,尤其是生活的脱离,与社会的半隔绝状态,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渐渐适应了这种被无形简化了的贫血症般的环境。 二、远离自然,精神走向迷失。人类生活的逐渐都市化、世俗化,使我们逐渐远离了人类的摇篮——大自然,使城市生活日趋拥挤、嘈杂和混乱,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浪潮迭起,享乐主义之风日盛。它们无所不在,无所顾忌地消解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并于不自觉中把人摆在与大自然相对立的位置,使我们迷失了人们行为的价值意义,迷失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方向。作为一个教师,无论是从培养下一代的角度,还是为搞好目前教学改革的需要,都应对此作出深刻的思考。 对此,我们当如何对待呢? 首先必须端正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去贴近生活,靠拢生活。教育教学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它也势必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破除“书本为中心”的局限,绝不甘当“人形鹦鹉”,要在生活之源中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由此拓宽我们的生活视野,最终以高品位的人生态度,恢弘的气度和博大的胸襟,在人文科学系统和现代意识的统领之下,去观照教学改革,从而改变因脱离生活所形成的教学现状。 其次,要亲近自然,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应注意以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营养滋润自己的心田,维持心理的健康和精神平衡,以清明平和的心境去面对人生。让我们热爱自然吧,它会给予你生机,赋予你生命的活力,并还你一颗赤子之心。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要想改变过分职业化状况,不仅可以通过贴近生活,亲近自然来拓宽视野,陶冶情操,而且还应借助于广泛的涉猎来实现这一转变,高尔斯华绥的话是耐人寻味的:“读书是治疗我们高度机械化时代所固有的标准化和简单化的良药。读书扩大我们对别人生活、性情和需要的认识;书籍绝妙地帮助人走出‘自我’的圈子”(转引自《西方思想宝库》第1233页)。可以说,广泛而深入的读书对救治过分职业化,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