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际西域南道的复兴

——于阗玉石贸易的热潮

作 者:
殷晴 

作者简介:
殷晴 新疆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
西域研究

内容提要:

8世纪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唐朝,已无力控制包括西域在内的西北地区。吐蕃、西夏等相继崛起,控扼丝路东段孔道,使中西交通受阻。人们或以为海上丝路这时已逐渐取代陆路交通。其实,并不尽然。10世纪通过于阗的南道,在大宝于阗国和敦煌归义军的努力下,排除沿途阻挠,使中段得以畅通。后在喀喇汗王朝的控制下,于阗不仅通过青海道成为西方诸国与宋朝贸易的中转地,而且具有特色的地方产品,也不断涌入中原各地市场,这种以西域当地产品为主的民族贸易,使于阗等地商贾获利甚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区域市场的形成。这是在当时形势下,丝路贸易的新特点。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743(2006)01-0038-13

      丝路贸易,唐代臻于高潮。8世纪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河陇,切断了西域地区与唐中央朝廷的联系,丝路受阻,中西交通陷于低谷。后吐蕃势衰,甘州回鹘与西夏又相继崛起,控扼丝路东段,称雄一方。影响到横跨欧亚的长途贸易。就此,有些学者认为,丝路贸易从此趋于衰落,“若西域之交通,则自天宝乱后,即已没落,乏人问津矣”①。其实,历史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与上述迥然不同的是,通过于阗的南道商贸往来,这时却得地利而呈兴旺之势。

      一

      公元9世纪后,吐蕃内部纷争,日渐衰弱,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张议潮率众推翻吐蕃统治,并收复了伊州,在这一有利形势的推动下,于阗尉迟政权亦团结广大军民赶走了吐蕃军政势力,恢复并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进入了大宝于阗国的辉煌时期。据《新五代史》卷七十四记载,大宝于阗国的政治设施、辖地、物俗和唐时仿佛,设宰相掌管政务,模仿内地的纪年方法,典章制度亦多仿效中原王朝。其境沿袭唐代的建置,仍“析十州”,在今于田、策勒一带称绀州,西为安军州即今和田县境、于阗都城的所在地。其国东南曰银州,南千三百里曰玉州。公元840年左右,回鹘西迁,西域各股势力划地割据,于阗王国此时乘机崛起,雄踞一方,声威不断远扬。在10世纪成书的波斯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中,称“于阗地处两河之间……居民之产品绝大部分为生丝。于阗王养尊处优,自称突厥与吐蕃之君主……其国胜兵七万,于阗诸河出产玉石。”上述即指于阗王李圣天(912~966年在位)事,李本名尉迟僧乌波(Visa Sambhava),在他长达五十余年的统治期间,国势鼎盛,外无强邻侵扰,国内社会稳定,国力充实,食粮宽裕,包括丝、毛、棉在内的纺织品有大量生产。正如当时路过昆仑北麓的阿拉伯诗人米撒儿所介绍,于阗“制度正善”,人民安居乐业。从其和沙州诸地以至中原频繁往来的经贸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此“境控西陲”的绿洲古国的盛况,并了解到公元10世纪丝路贸易的特点和变化。特别值得陈述的是,时于阗玉石的开发和大量进入市场,作为丝路贸易的特殊商品,增添了这段历史的瑰丽色彩。

      于阗自古产美玉,曾以“金玉国”为国号,闻名于世。至迟在商周时期,玉石就已开始不断流入中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率领使团来西域时,汉使者就曾到于阗攀登昆山之巅,探察河源产玉地,“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②汉使采集了大量于阗美玉,满载而归,所以“玉门关”这个名字,随后就不断出现于史籍并流传至今。③汉唐期间,玉石只是贡献给中原皇室及王公大臣,作为礼器和极少数人的装饰用品,严禁民间买卖。唐末五代才逐渐在市场出现,至公元10世纪也就是宋朝建立前后,于阗玉石则已成为贵重商品在丝路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为于阗增加经贸收入的特种资源。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于阗王李圣天派遣使者马继荣携方物入贡,高祖石敬瑭乃遣供奉官张匡邺、假鸿胪卿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长途跋涉至于阗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高居诲行纪》称:

      其国采玉之地,云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里。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故其国中器用服饰,往往用玉,今中国所有,多自彼来耳。④

      古代采玉主要方法是拣玉和捞玉,高居诲所记系于阗都城东之玉龙喀什河即白玉河与西之喀拉喀什河即乌玉河之捞玉。这两河之水主要靠昆仑山上冰雪消融补给,夏季高温,河水暴涨,这时高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成为玉石碎块,随汹涌澎湃的洪水奔流而下,到了低山或山前地带,流速减缓,玉石乃停积于河床或河滩。秋凉后,河水渐落,人们即可入水捞取或拣拾。在山前平原地带所捞之玉,因经过水流长期的搬运冲刷,沙砾的碰撞摩擦,乃逐渐与围岩或夹石剥离而消失棱角成为卵形,圆润滋蕴,光洁平滑,俗称子玉,有的色如凝脂俗称羊脂玉者,尤为名贵。如清代陈胜《玉记》所述:“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声音宏亮”。子玉形体较小,一般多在两公斤以下,但身价极高,其中以羊脂玉为最。体形较大的玉砾,多发现于距原生矿较近的上游,俗称山流水,棱角磨平,表面亦较圆整,块度较大者有数十公斤乃至数百公斤。这种巨砾结构粗糙,质次色深,难如子玉雕琢成佳品。《高居诲行纪》称,白、乌、绿三河“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其实不确,白玉河即玉龙喀什河,发源于昆仑山;乌玉河即喀喇喀什河,发源于喀拉昆仑山,绿玉河系其支流。于阗(和阗)历来以两河著称。玉龙喀什河自古以来就是出玉的主要河流,盛产白玉、青玉和墨玉。距离和阗城约100公里的黑山,当地人称喀朗古塔克,海拔在5000米以上,系玉石的重要产地。该处河段冰碛堆积,巨砾广布,冰块往往伴随着玉砾倾泻而下。乌玉河实际上较多生产碧玉,风化后外表漆黑,油光发亮,人们视若墨玉。于阗玉有白玉、青玉、青白玉、墨玉等等,以白、青为基色。因颜色差异呈现出的不同品种,系由玉石形成的条件所决定。“研究结果表明,和阗玉的形成是在较低的温度、压力以及较富挥发成分的条件下,中酸性岩浆岩与镁质大理岩接触作用的产物。和阗玉的不同品种正是这种生存条件的反映,从化学成分和结构分析看,最重要的FeO的含量和铝的配位形式”。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