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泽刚,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湖北 黄石 435002)

原文出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月亮在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象征贞洁、辉煌、忠贞不渝、美丽、爱情。另一方面它也有许多的贬义,如它有圆缺盈亏,它暗淡丑陋,它使人和动物情绪波动,它跟坏人也有联系,它靠反射太阳的光芒而发光,它冰冷,月蚀是不祥的预兆,月亮还是一个会惩罚、报复人的形象。此外,中西方文学中还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比喻也十分相似。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一个意象,月亮在中国和西方文学中屡屡出现。作家们有时引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有时对它进行褒贬,有时把它人格化。本文以莎士比亚剧本中的月亮为主,探讨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之处。

      一、月亮的褒义

      对于月亮的褒扬一般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月亮象征着贞洁。《奥瑟罗》中的主人公怀疑妻子的贞洁时说:“她的名誉本来跟狄安娜的容颜一样皎洁的,现在已经染上了污垢,像我自己的脸一样黑了。”(卷9第345页)[1]赛勒美赞美月亮道:“她冰冷而贞洁,可以肯定还是个处女。”[2]杜甫《月》:“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写月的贞洁。元代施君美《幽闺怨》第39出:“贞心一片如明月,映入清波到底圆。”也写月的贞洁。

      其次,在漆黑的夜晚人们赞叹月光的辉煌。《威尼斯商人》中尼莉莎发现“月光明亮的时候,我们就瞧不见灯光。”鲍西娅解释道:“小小的荣耀也正是这样给更大的光荣所掩。”(卷3第90页)(《文选》)晋·木华《海赋》:“大明揽辔于金枢之穴。”李善注云:“大明,月也。”《淮南子》卷17《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金瓶梅》第40回,王姑子安慰月娘:“难得你明日另养出来,随他多少,十个明星当不的月。”用星的光芒来反衬月的明亮,弥尔顿在《失乐园》里也有类似的描述:“长庚星领着一群小星,在天空中驰骋,灿烂无比。但是,等月亮从云团中升起,她就是整个夜空中的皇后,露出自己的无与伦比的辉煌,把银色的斗篷铺撒在黑夜之中。”[3]

      第三,月亮的忠贞不变。有一位莎士比亚研究者认为《仲夏夜之梦》一剧中月亮和太阳一样是始终不渝的象征[4]。小说《呼啸山庄》有这样的叙述:“十八年前,他是这里的客人,跟随着主人走进这个房间。当时,月亮也跟今天一样从窗口照射进来,外面的风景也跟现在没有任何差别。”[5]波斯诗人奥玛·卡言的《鲁拜集》第74中称“令我快乐的月亮永不亏缺,瞧,天上又升起了那轮明月,从今以后每次升起在这个园圃,她都将徒劳地照着我的身躯。”[6]曹植《弃妇篇》:“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唐朝宋之问《下山歌》:“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李白《把酒问月》:“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又《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儒林外史》第28回有一幅对联:“清风明月常如此,才子佳人信有之。”

      第四,月亮常常用作美丽、美女的代名词。《爱的徒劳》中国王称赞罗瑟琳的美丽说:“遮蔽这样的明月,那乌云也是幸福的!”(卷2第254页)弥尔顿:“美丽的月亮,你总是给夜行的旅客带来快乐。”[7]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也赞美道:“今夜月亮懒洋洋地进入梦乡,就像一个美女躺在坐垫上。”[8]《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李商隐《新月》:“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金瓶梅》第24回写西门庆家的女人“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儒林外史》第20回描述辛小姐的美貌:“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去了。”《红楼梦》第3回林黛玉看见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儿女英雄传》第27回:“自己本生得一副月貌花容,一团灵心慧性。”美国诗人弗若斯特甚至认为缺月都赛过太阳的美好[9]。孟郊也把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做了比较,还是月亮最美:“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妓婵娟,不长妍;月婵娟,真可怜。”(《婵娟篇》)

      第五,月亮既是贞洁的化身,又不乏凡人的情和爱。《终成眷属》中海丽娜对伯爵夫人说:“如果您的年高德劭能说明年轻时的纯真无邪,如果您那时既燃烧过挚爱的火焰,又洁身自好,如果您的月亮女神既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又有着深沉的爱情,那么请你怜悯怜悯我好啦”。朱译把Dian意译成“贞操”(见卷3第323页)。英国诗人济慈写过一首题为《恩帝米昂》的长诗,月亮女神爱上恩帝米昂之后一改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发现自己“现在才看见了青青的茵草,才触摸到沉沉的大地”,并对自己从前恪守贞操感到后悔:“我以前对爱情是那样嗤之以鼻,……今后我要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悔恨讲给孩子们听。”[10]美国诗人爱伦坡写道:“陷入情网之中的月亮,心中的爱染红了脸庞。”[11]白居易《客中月》:“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元·曾瑞卿《留鞋记》第四折:“有口难言,月里嫦娥爱少年。”《聊斋志异》卷八《嫦娥》写月中嫦娥下凡与太原宗子美相亲相恋,并生儿育女:“可恨颠当绕舌,乃教情欲缠人。”看来神仙也摆脱不了一个情字。元·乔吉《两世姻缘》第2折:“想着他锦心绣腹那才能,怎教我月下花前不动情。”

      二、月亮的贬义

      第一,由于月亮的盈亏变化,人们用它来比喻事物(包括爱情的变幻无常。这种矛盾的说法,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作了很有说服力的阐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我皆无尽也。”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从较长的时间段来观察的结果。然而,如果以一个月为期限来看,月亮每天都是变化的。西方人有凭月亮起誓的习惯。当罗密欧说“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我发誓——”,朱丽叶马上打断他:“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卷8第38页)这里,朱丽叶是以一个月为时间单位来谈论月亮的。同样,《威尼斯商人》中葛莱西安诺在未婚妻面前说:“我凭着那边的月亮起誓,你冤枉了我。”(卷3第92页)尼莉莎听了却没有指责月亮的变化无常。从人物的心理上来分析,前者是悲剧,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的前景有着一种不详的预感,因而难免神经质;而后者是喜剧,尼莉莎对自己的幸福的未来以及未婚夫的忠诚胸有成竹,显然她对月亮的期待值远远超过三十天。清代黄果仁《子夜歌》:“思君月正圆,望望月仍缺。多恐再圆时,不是今宵月。”也通过写月的变化表达了对爱人可能移情别恋的担忧,与朱丽叶的心情一致。《古诗十九首》第17:“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宋朝吕本中《采桑子》:“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虽然作者埋怨的不是情人的心猿意马,而是人生的离别多、团圆少,但视角也是从较短的时间期限来写月的变化不定。郭茂倩《乐府诗集》第1册《隋朝日夕月歌二首》其二:“澄辉烛地域,流耀镜天仪。历草随弦长,珠胎逐望亏。”也写到月的变化。《聊斋志异》卷8《嫦娥》:“便趋入室,对镜修妆,效飞燕舞风,又学杨妃带醉。长短肥瘦,随时变更。”这里描述下凡到人间的嫦娥善于变化自己的容貌,也暗合月亮的这一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