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叙事文学作品的改编

作 者:
王毅 

作者简介:
王毅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理论与创作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此种文学样式改写成另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或者不改变形式,而对原作进行删改、缩写、诠释、节选、扩写、翻译等等(为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统称为改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里且不说同一文学样式改换主题、变换长短之类的改写,也不谈以诗变文、以词变曲、以曲变文之类的改编;这里只举戏剧与小说故事(含平话、话本、拟话本)的互换改编为例,来谈谈叙事文学作品的改编情况。

      一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初创是最有价值的。作家直接从现实生活中积累材料,选取题材,经过艺术构思、艺术加工处理,再进行细心制作,艺术地传达给受众。这当然是最可宝贵的,也是文学创作应该的、必须的途径。

      但是,在小说戏剧这座宝库里,从数量上,恐怕更多的是改编之作,包括公认的名著名作也难例外。比如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恐怕只有《红楼梦》称得上是原创、初创,其余三部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戏剧等改写而成。再如戏剧中的名作,关汉卿的《窦娥冤》源于民间“东海孝妇”故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是根据唐人陈玄祖的《离魂记》改编;王实甫的《西厢记》题材来源于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汤显祖的《南柯记》根据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而作。唐人陈鸿的《长恨歌传》,被后人改为诗、词、曲、诸宫调的不计,只就改编为戏剧而言,金人院本有《击梧桐》,元人杂剧有《唐明皇启瘗哭香囊》(关汉卿)、《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白朴)、《杨贵妃霓霞怨》(庾天锡)、《杨太真华清官》(庾天锡)、《罗光远梦断杨贵妃》(岳伯川),明传奇有《惊鸿记》(吴世美)、《沉香亭》(佚名)、《长生殿》(洪昇)、《长生殿补阕》(唐英)等。

      谭正璧先生在《唐人传奇给后代文学的影响》一文的结论中指出:“各传奇集,如薛用弱的《集异记》、李复言的《续玄怪集》、钟辂的《前定录》、任蕃的《梦游录》……,它们的题材也往往为后代小说家、戏曲家所袭用。尤以《集异记》、《本事诗》诸篇,后代取它们题材来写小说和戏剧,尤为我们所常见。如其将各书一一详加考证,那么可以写成一部数十万言的长书。”由于资料、时间的限制,本人无力对叙事文学作品的改编作具体精确的统计,姑妄言之,改编之作大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最保险的估计,也在半数以上。

      邓剧的题材多来源于小说,或者说是对小说的改编。著名的小说尤为剧作家所青睐,前举的《长恨歌传》即是如此。将《水浒》改编成戏剧的光明代就有李开先《宝剑记》、陈与郊《灵宝刀》、沈璟《义侠记》、许自昌《水浒记》、李素甫《元霄闹》、范希哲《偷甲记》等十余种。以《聊斋志异》的故事为戏剧题材的,仅清人改编的就有十四个杂剧和传奇。将《红楼梦》改编成对剧的清人作品有十二种。

      小说可以改编写戏剧,戏剧也同样可以改编成小说。比如钱彩的《说岳全传》,就是根据前人的十种传奇(周礼《岳飞破虏东窗记》、《精忠记》,青霞仙客《阴抉记》,陈衷脉《金牌记》,李梅实《精忠旗》、《赐玉环》,李玉《牛头山》,吴玉虹《如是观》,朱佐朝《寺秋魁》、《龙虎啸》),三种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祁麟佳《救精忠》、凌星卿《关岳交待》)和熊大本的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改编而成。在《西游记》成书之前,宋代杂剧的《二郎熙州》、《鹘打兔变二郎》、《二郎神变二郎神》、《宴瑶池》,金院本有《瑶池会》、《蟠桃会》,元人杂剧有《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健蛟》、《宴瑶池王母蟠桃会》(钟嗣成)、《唐三藏西天取经》(元吴昌龄元剧)、《西游记》(杨荣言)等。这些,都成了小说《西游记》创作的素材、甚至蓝本。《水浒》也一样,在成书之前就有二十多个杂剧流传。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源于戏剧的有《赤壁鏖兵》(院本)、《破曹瞒诸葛借风》(元王仲文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记》(元佚名杂剧)、《小李广大闹元霄夜》(元杂剧)、《一丈青》(元杂剧)、《刘玄德独赴襄阳会》(元高文秀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元朱凯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元武汉臣杂剧)、《白门斩吕布》(元于伯渊杂剧)、《张冀德单战吕布》(元佚名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记》(元人杂剧)、《关大王单刀会》(元关汉卿杂剧)、《七提三艳》(金阮本)、《舌智》(金阮本)等。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宋元南戏有两种,金代院本有四种,元代杂剧有四十多种。

      有些题材,先在民间流传,一经文人以文字记载下来,便成为各朝各代艺人、文人改编的对象,变来变去,一改再改,比如梁祝故事,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唐中宗时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得比较详细的是唐张读的《宣室志》。宋以后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到清代为止,有杂剧一种,传奇五种,民歌三种,说唱形式十八种,地方戏十四种,小说七种。这些作品,谁改编谁的,很难说清,也没必要说清,因为根据某种需要,将此作改编成彼作,以方便流传,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

      《三言》、《二拍》共一百六十篇短篇小说,几乎全是前人小说、戏剧的改编或辑录,不必一一列举。

      可以说,对前人作品的改编,形式上似乎没有什么限制,长短亦无要求,几乎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

      中国古代是如此,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亦如此。这是只以影视(指文学脚本)为例来谈,将小说、戏剧、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小品等文学样式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可以说,没有改编,影视就黯然无光。我国的第一个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是改编而成。概而言之,50年代以前,电影名片《祝福》、《林家父子》、《早春二月》、《烈火春风斗古城》、《霓虹灯下的哨兵》、《李双双》等都是改编小说而来。60年代,影视主要改编舞台剧,如《打铜锣》、《补锅》、《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70、80年代影视改编扩大到诗歌、散文,如《一个和八个》是根据郭小川的诗改编,《黄土地》是据柯蓝的散文改编。90年代改编的热点是古典名著和历史。如四部古典名著都改编成连续剧,再如封建帝王等。有人统计,我国影视作品,改编的占半数左右。历届飞天奖的获奖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