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永恒危机”的逾越

——兼及巴斯奈特与米勒的“比较文学危机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汉文 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原文出处: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比较文学的“永恒危机论”

      当代学术发展中,“危机”这个词已经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专利,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韦勒克(René Wellek)那篇著名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直到近期美国著名批评家米勒(J.Hillis,Miller)在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作的关于“比较文学的(语言)危机”的报告均持此种观点。

      可以说,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似乎这门学科处于“永恒的危机”之中。世界学术史上除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伪科学之外,很少有一门学科有过这种遭遇。我们完全可以模仿《哈姆雷特》中那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Frailty,thy name is woman!),这样来形容比较文学与危机的关系:“危机啊,你的名字就叫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学科是否存在危机?如果确实有危机,这种危机是什么?这是我们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历史上来说,比较文学危机论的出现有两次高潮。第一次也是最早提出比较文学学科存在危机的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我们再来看韦勒克当年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大会(1958)所作的发言中的见解。韦勒克认为:

      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我认为,内容和方法之间的人为界线、渊源和影响的机械主义概念,以及尽管是十分慷慨的但仍属文化民族主义的动机,是比较文学研究中持久危机的症状。

      韦勒克的“危机论”对于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然是相当多的学者批评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据。中国学者黄源深曾经把韦勒克这篇长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纳为三。

      1.没有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

      2.机械地把比较文学界限于研究渊源和影响,以致于比较文学降到了附属学科的地位;

      3.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民族主义动机,使研究本身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而成为本民族“争夺文化声誉的舌战”。

      比较文学的第一次危机论似乎并没有对该学科发展造成大的影响;相反,由于美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新解释,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在东西方都成为一门显学。然而,危机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甚至可能转变为隐患,并且在一定时期再次爆发。20世纪90年代,西方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渐入低潮,许多曾经开设过比较文学的高等院校不再开设这门课程或是减少招生,有创造性的比较文学论著极少,欧美国家甚至连一本正规的“比较文学原理”之类的教材都没有。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学科理论却充斥着陈词滥调。80年代初出版的简介外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教材早已落后不堪,但其主要内容一直到20世纪末仍然是新教材的主体。原因主要是,比较文学学科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理论如何构成尚无定论等。所以比较文学的第二次“危机”呼声再起。

      1993年,颇有影响的英国比较文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再次发出“危机”降临的警告:

      20世纪末,比较文学进入了灾难性阶段。这种研究在西方已经在危机之中,这是无可置疑的了。……许多比较文学学者的著作内容贫乏,比较文学应当研究什么没有达成共识,比较文学研究中随处可见那种二元对比(就是不同体系中的两个作家或两个文本的比较——但是不同的体系应当如何区分仍然是一个复杂的没有解决的问题)等陈腐的观念,所有这些全都在加快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消亡。

      这可以看作是比较文学第二次危机的宣言书。如果说一门学科有不同的认识,这并不是令人可畏的;但是,如果一门学科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再次出现危机,确实是值得警惕的。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比较文学相隔近50年中所出现的两次危机的主要观点:

      巴斯奈特所说的“危机”除了一些现象之外,主要根源在于两个方面:

      1.比较文学学科研究对象不清楚。

      2.研究方法上的二元对比(即我们所谓附会式的“平行对比”)。

      可以说,两次危机论的主要观点是相同的。集中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方法论这两个方面。

      笔者认为,两次危机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说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构是相当薄弱的,甚至是有内在矛盾的。东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共同问题就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对象与方法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危机的存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比较文学这样一种国际性学科遭遇到的危机是相同的。中国当代比较文学虽然发展迅速,但基本理论没有创新,这就会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能不能看成是所谓“跨学科、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除了“比较”之外,比较文学还有什么方法?

      我们将分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两大问题,并且提出以新辩证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回复“危机论”。

      二、比较文学对象的传统理解与革新

      黑格尔说过:“就对象来说,每门科学一开始就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1]

      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否存在,它究竟是什么,要从它的学科史来看。根据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它的研究对象的主要看法有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把不同国家与语言文学之间的历史联系看成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法国学者梵第根(Paul Van Tieghm)说:

      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在那么广泛的定义之下,如果只就欧洲而论,它便包含希腊、罗马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中古世纪以来近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所负的债,最后是在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