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的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上)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爱华,博士,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 副教授。(100088) 鲍玉珩,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州A&T州立大学 教授。

原文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与艺术步入了高科技时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电影有了无限广阔的表现空间,人们拍电影的方法也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尤其是数码科技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审美方式,电影理论与实践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界限,电影美学在这种变革面前不能不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和使命。通过介绍当前西方艺术与实践的新动向,作者希望能为我们的学者和电影工作者提供一个重新思考和认识当代电影发展潮流的新视角,从而丰富我们的创作。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问题的由来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美国美学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召开年会,会议的主题是“当前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这次年会似乎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将决定这个传统与保守的学术组织在21世纪的命运。第一天的会议就有了争论,几位新近成名的美学研究者对于学术的研究首先提出了疑问:“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当代美学研究的核心?”实际上,这些问题不知提出过多少次了,而且尽管学者们争论不休,但似乎从来得不到什么明确的答案。

      经过了几次唇枪舌剑的讨论,特别是对于当前文化与艺术现状的分析,大家发现所谓的当代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对于当前高新科技时代中的文学与艺术的现状的认识!其实,这已经不是什么美学研究的核心的问题,而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呢!”(笔者注:这是一位研究比较美学的美国学者引用的一句中国俗语——而且引起一阵笑声。)其研究的关键就是:对于现代科技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态度和认识。我们会发现这依然是个老问题,只不过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高科技时代。这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虽然我们讨论的是对于现代高新科技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其实质依然是传统哲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世界观的对立。不同的是,现在我们在竭力把两种对立的观念融合在一起,以便从这种融汇中得到某些折衷或公允的理论,起码我们看来是一些客观的、公允的观点。

      让我们先从分歧入手。对待当前高新的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这个革命对于当代社会的贡献,有着两种基本对立的看法:持积极的赞扬与鼓励的态度或持消极的批评性的态度。

      持第一种态度的大多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特别是在新型科学技术领域中进行工作的科技人员,如电脑工程、电脑技术、网络通讯、生物化学、人工智能、宇航技术等,他们坚信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人类的发展进步;而新型的科学技术则在不断地丰富着人类的知识并且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可能。对于文化与艺术(包括文学在内),高新科技更是一个促进的动力,不但提供了更多的新的媒体从而增加更多的创作可能,而且使得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有了更为清晰的、明确的或更新的观念。今年由多媒体联合制作而一举成功的《魔戒三部曲:王者归来》所带来的震撼力对未来好莱坞的传统制作观念就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

      而一些持有保守主义观念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者们则提出:目前出现的盲目崇拜高新科技的趋势已经在大众中间形成了“拜物主义与拜金主义”。对于目前流行的“科技就是金钱”等口号,他们批评说这样的口号是功利性的、麻醉性的;因为它们使得人们逐渐地忘记在宇宙之中,人类得以生存的关键即人类的自身价值(the value of human being)。而这个自身价值则需要靠人类不断地加强对于宇宙、对于自己的深入认识才能够得以完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虽然会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发展,但是代替不了人对于自身价值的探索与认识。而这样的探索与认识必须要由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才能够得以完成。目前出现的“高新科技热”以及在全球的范围内出现的“商业化”(commercialization)已经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现在是让这个“热”冷却的时候了,人们应该进行冷静的思考了?

      很多艺术家,特别是那些使用“新媒体”(the New Media)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以及以“后现代主义”(the Postmodernist)自居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则竭力采取“和稀泥”的态度,努力把上述的两种对立、不同的观点融合起来。他们保持着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态度,认为新的科学技术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工具与技术,关键是如何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来创建一个新型的文化环境与形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新一代艺术家与学者坚持着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盛行的新亚里士多得主义(the Neo-Aristotelism):认为通过新的工具与技术,人们可以更好地获得新的知识,从而能够更较为全面地把握世界。对于艺术家来讲就可能使用这些新的东西,包括新的技术、工具与媒体以及知识、途径和方式等去进行艺术创作,这样他们就可能去做前辈们从来未做过的、也不可能去做的事情。而一些新型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与学者更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方式,当今时代的文化艺术已经在变化之中,因此以往的、传统的有关文学与艺术的理论已经不能够解释当前的文化与艺术现象。这样一来,不但艺术创作,就是传统艺术的根本原理和概念都应该有所改变以适应新的现实。

      艺术与科学技术:作为媒体与工具的现代科技

      在讨论当前的艺术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时,我们先花费一点时间介绍几个新的名词与概念:

      “e”时代,原文是the e-Age或the electronic age。可以翻译成为“电子时代”,最早见于1995年,当时一些电脑技术人员使用这个词语用以说明电子技术所带来的时代变化。1998年,一些人文学科与文化艺术研究的学者们首先把这个词引入到文化艺术研究的领域内,用以解释当前的文化艺术现象。在具体的规范与定义上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把这个“e时代”同“后现代主义时代”等同起来,另外一种是把它定义于“后现代主义时代”之后出现的新时代,即“后—后现代主义时代”(the Post-postmodernist age)。这个新时代的特点就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与普及而产生的社会与文化变化。

      模拟现实:原文是“the virtual reality”。这个词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原来是一些电脑技术人员使用的专业词汇,当时在解决电脑储存量的技术问题时,使用一个“virtual memory”这个词组。此后港台的一些电脑技术人员在他们的研究中也引入这个词汇“virtual memory”,并且翻译成为“虚拟记忆”。从此之后,几乎在所有的有“virtual”出现的词汇都被翻译成为“虚拟XX”。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指出这种翻译的错误。关于“virtual”这个词应该如何翻译成较为合适的中文,应该根据这个词所使用的场合而定,而不能一律译为“虚拟”或“虚”等。“模拟”或“摹拟”的译法更接近它的原意。“摹拟现实”简称“VR”,原是电脑科学技术使用的专业词汇,它指的是“以电脑程序语言所组织与建立的、对于已经存在的物质现实的摹拟而产生出的新的电子现实。”而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们把这个词引入到人文社会学科,包括对于文学艺术的研究之内,用以讨论新的现象。目前这个词汇与概念已经广泛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