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经验:在自我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   刘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009)

原文出处:
教育学报

内容提要:

教师教育变革的真正意义存在于日常教育生活之中,而提倡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所强调的实践品格。教师自我反思具有特定的内容和时限,需要教师们通过教育叙事、反思日记、反思随笔、理论学习、微型教学、相互观摩、对话研讨、建立档案等方式,来逼近教育实践,超越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教学现实。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字号:

      “‘反思性实践家’这一新型的专业形象,为我们重新界定教师活动及其专业性提供了珍贵的启示。”[1]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连续的、动态的、终生的、不断发展的专业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其发展水平的高低,除了受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因素的影响,更依赖于个体对专业成长的追求。提倡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所强调的实践品格。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不只是完成教学专家或教育行政部门所交付任务的技术执行者,而是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对自己的教学抱着开放态度,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不断自我追问中改善自己的教学。

      一、教师为什么要走向自我反思

      反思型教师要求教师借助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掌握教育知能,具备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形成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和过硬的教学研究能力。

      (一)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我反思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最难的问题不是应用新的理论知识,而是从经验中学习。学术知识对于专业工作是必需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专业人员必须培养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2]教师这个职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职业,也是创造性很强的职业。一方面,任何一个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规范性活动,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一般性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又有其情境性的特点,他们要面对许多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各种随机性、偶然性变化并做出某种判断和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适应、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天天备课、讲课,却很少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兴趣的激发,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也很少写教学札记、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的档案。也有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限长了,教育生活有规律地、机械地轮回着,便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职业惯性:教案怎么写,课怎么上,怎么批改作业,渐渐开始胸有成竹;一年时间被分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有序的单元,开学、期中、期末、假期,什么时间该干什么,都已烂熟于心;一种安于现状、拒斥改变、反对变革的心理自然生成;等等。这些情况都要求教师必须把反思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育行动和教学情境,以职业批判和反省、而不是以习惯和传统为基础来采取教育教学改革行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只有跟自己过不去、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的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天天反思,天天出新,天天有一个新自我,天天就会有新收获。正如成都市学科带头人、石室中学教师田间所说的那样:“在教学上,我特别强调一个‘思’字。通过思考来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思,第一层面,即思考。做到课前广思,课中慎思,课后反思;第二层面,即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通过不断努力,我逐步形成了全面、协调、生活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了自己的化学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3]

      (二)造就反思型教师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

      萌发于20世纪初、大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反思之风,先后吹拂了元哲学、元科学、元数学、元物理学和元教育学等。杜威(John Dewey)在其1910年出版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论述了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提出教师是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是课程建设和教育改革中的专业人员,开了反思型教师研究的先河。此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具有反思性质的理论,如批判性理论、发展性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用于教育实践,激起了有关通过教师研究自己的情况,促进教师对自己行为原因与结果的意识的重要性的大量思考。翻开教师教育文献,诸如“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反思型教师”(reflective teacher)等的词语铺天盖地而来。[4]“反思性实践”等口号似乎已被国际教育社会的教师教育工作者所广泛接纳,“反思型实践”也已似乎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教师是课堂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课堂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对偏爱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不管从任何角度理解教育研究,都必须承认教师职业生涯中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