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命题。教育理论原创是教育创新的价值尺度和导向,是对教育研究之果的价值判定。2001年6月22日,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科协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鼓励原始性创新,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原始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勇气和毅力,加强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教育研究是教育实践的先导,全面提升教育研究的原创水平,对于推动科学的教育实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强化中国科学与技术的原始创新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原创:教育研究的理性诉求 教育研究的繁荣不能简单地与教育研究的价值划等号。繁荣是质与量的综合体现,价值则是一种质的度量。中国的教育学及其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繁荣不仅开阔了学术研究的视野,深化了学科理论探究,强化了研究意识,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成果,而且也的确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发展。但如果冷静审视过去30多年的教育研究历程及其成效,真正富有原创性质的研究成果又极其薄弱,这是繁荣背后的悲哀。在教育现实中,多年来中国教育界推崇的教育理论古人的比今人的多,洋人的比国人的多。笔者这样说不是说古人的理论不能继承,洋人的理论不能借鉴,而是在于指证一种事实: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中国古代有而当代鲜有,外国教育家有而我们鲜有。这就需要引起我们做一次痛彻的深思:中国的教育研究到底应该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路向?中国教育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到底应该定位在哪里?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说,判定一个人的社会贡献,不在于他为社会贡献了多少,而在于他为社会贡献了哪些新东西。对于中国的教育研究,要想摆脱目前这种踵古踵外的现实,要想形成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能力,要诞生具有中国特色的突破性成果,就必须把原本性创新作为教育研究的根本追求和教育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 原创是学术研究之要义的表征 梁启超早在1911年就在《学与术》中对“学术”问题有过精辟论述:“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术也者,取其发明之真理之诸用者也。”学术研究从其肇始就被赋予了创造性的内涵。在今天,对学术的要求和理解更是以创造性和原创性为其使命。“学,是指学理,讲究渊源、承继、发展、创新,自成严密的体系;术,是指方术,探究方法、技术、应用、具有实践性……无一例外,都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1]故原创性是学术研究的本义之一。 原创是学术研究之生命的表征 理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就在于创新,理论创新乃理论思维的内在要求。没有原创性,学术研究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方向,没有了规范,也没有了价值。如果原创性成了学术规范之外的要求,学术研究永远将陷入徘徊不前的水平。真正的理论是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对所处时代的理性把握,这种理性把握不仅仅表现为解释的功能,还应承担起理论建构的任务,以原创性的思想成果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回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人类思想学术最具原创性的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哥白尼,乃至教育领域的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等,无不是以推动所处时代的社会进步而实现其理论生命力的。虽然,历史的发展也演变着“原创”的内涵,但无疑,学术研究的最高旨趣在于诞生所处时代所要求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原创是学术研究之质量的表征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仅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更是所谓成果爆炸、专家爆炸、学说爆炸的时代。学术研究者众但研究学术者寡,学术高产者众但高产学术者寡,研究创新者众但具原创成果者寡。判定一项成果的质量与水平的标准无疑是多维多元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学术的等等。但在这多重标准的衡量中,最有价值的质量判定是一定与其原创性直接相关的。至今人们所以依然推崇孔子的因材施教,《学记》的“豫、时、孙、摩”,卢梭的“自然教育”,赫尔巴特的“三中心”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原创性地揭示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成为此类教育问题研究的起点。现在,教育研究的成果虽多,但是真正基于探究原本的高质量成果或高质量研究依然为数不多,这也是教育研究水平不高、进步缓慢、决策部门和教育实践第一线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创是直觉思维之发明与发现的表征 在科学研究的视阈里,原创是直觉思维的产物,是直觉思维后的发明或发现。直觉思维是一种灵感的闪现。这种灵感稍纵即逝,极其短暂,且有可能很难再现,但其孕育的过程却是极其漫长甚至是极其痛苦的。学术成果的价值与其付出的艰辛成正比。无数的结论已经证明,只有那些深深地根植于教育实践并全身心投入其中,才有可能终成正果,有些许原创的产生。真正的学术研究是枯燥的、寂寞的,而不是时时充溢着掌声和数量不菲的劳务回报。学术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揭示规律,同时,学术研究本身也要遵循自身的规律才有可能催生新成果的诞生。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人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创造历史。当然,人又不是客观存在的被动、消极的接受者,人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的作用,认为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创造历史,是“唯意志论”;认为人在客观存在面前毫无作为,抹煞主观创造性,是宿命论。追求教育研究的原创过程并获得原创性教育理论的关键在于确立真正的学术研究动机,在尊重和把握教育研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实现原创的研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