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有效利用全球资源,走向多重资源整合,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建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对怎样整合多重资源,即整合多重资源的必要性是什么,多重资源中的重点在哪里,整合多重资源应遵循哪些原则,应通过什么途径等问题,却缺少深入探讨,未能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向多重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不屑与其他理论流派对话,拒绝吸纳其他理论资源,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被毛泽东同志宣布为新中国兴国立党的指导思想,成了一种国家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随之取得了独尊地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怀着一种崇拜的意识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作当代世界最完美、最科学的理论学说,当作可以解释一切文艺现象的灵丹妙药。他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时,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两眼只盯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无暇他顾;他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时,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博大精深,美妙绝伦,一心只想着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注作疏而心无旁鹜。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中,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注释疏证,其主要方法是“以马注马”、“以马证马”、“以马论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处于一种单一化、凝固化的封闭状态,人们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既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其他理论流派的对话,也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文艺实践的对话。进入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又一次掀起了翻译引进外国文艺理论的热潮,各种理论著作、各种流派观点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并对中国文艺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也走向了观念更新、方法变革的时代。但是,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尤其是那些一直以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为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们,不是主动适应时代潮流,以改革的姿态与开放的心态去吸纳当代理论资源,活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仍是“对先前与同时代的其他文艺观念和文论形态”采取“无情拒斥乃至断然否定与激烈批判”的态度。(注:谭好哲、马龙潜主编:《文艺学前沿理论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非正统、非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拒于千里之外,并对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中出现的观念更新与方法变革横加批判,指责它们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即使有少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应该吸纳其他优秀文化资源,然而,他们在行动上仍是小心翼翼,其他理论资源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仍只占很小比例。从根本上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较之前30年眼界开阔了一些,资源也丰富一些,但在总体上仍是处于资源贫乏时代,仍未走出封闭状态。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单一沉闷状况与欧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生动活泼、流派纷呈的生动局面,形成了强烈反差。 近年来,如何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逐渐引起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们的重视,人们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从“一”走向“多”:在思维方式上走向多元对话思维,在研究方法上走向多种方法并用,在资源利用上走向多重资源整合。可以说,走向多重资源整合,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建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 首先,走向多重资源整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对象自身性质所规定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非某一个人或某一学派文艺理论独立发展的结果,而是对不同个人、不同学派文艺理论多重资源整合的产物,它本身就带有整合创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艺理论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又是整合多重资源的一种综合创新。在现实主义典型论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整合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典型观念和以巴尔扎克、狄更斯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在审美理想论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显然有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有益因素的吸纳;在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关系论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显然借鉴了古典经济学思想;在世界文学构想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文学观无疑得益于歌德的世界文学思想。总之,诚如英国著名学者希·萨·柏拉威尔教授所说:“马克思的头脑正是许多世纪和许多国家的文学经验和回忆的一个宝库”,(注:[英]希·萨·柏拉威尔著:《马克思和世界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20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正是许多世纪和许多国家文艺思想和文艺经验的整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多重资源整合性,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向多重资源整合,用一种综合宏观的视野去加以研究。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仍沿续过去那种狭隘封闭的思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仅仅局限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采用“以马注马”、“以马证马”、“以马论马”的方法,缺少多重资源的对比参照,不仅不能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内涵,而且还会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简单化、庸俗化、凝固化。 其次,走向多重资源整合,是当代学术创新总体趋势所决定的。 当代学术创新不同于古代学术创新的总体趋势是多重资源的整合创新。古代学术创新,多是一种替代式的否定,一种学术观点代替另一种学术观点,不在于它所占有的学术资源更丰富,而在于它是对相同学术资源的不同发现和不同见解。换句话说,古代学术创新主要表现为用一种新观点去否定并取代旧观点。当代学术创新,虽然不排除这种替代式否定,但替代式否定己不是主流,其主流是多重资源的整合创新。当代学术界出现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学术观点,主要是对不同学术资源的多元化综合。20世纪产生重大影响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广义综合理论,都不是在一种学术资源,一个学科门类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对多重学术资源、多个学科门类整合的产物。20世纪文艺理论研究创新也不例外,不管是心理分析文论,还是接受美学,都非某一古代文艺理论观点或流派的自我更新和独立发展,而是多重资源整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向多重资源的整合,是为当代学术创新这一总体趋势所决定的。如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仍停留在对单一资源的不同发现和不同见解,用一种新的观点去否定旧的观点,虽然也可能取得某些新的成果,但这种新成果肯定是微观的、局部的,很难从宏观上、整体上产生新的突破,更不可能实现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