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2;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4)06-0070-04 文化相对主义是当今比较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厄尔·迈纳在其论著《比较诗学》的最后一章中专门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在当今世界的几个主要文学体系中,每一种文学体系都植根于特定的诗学和文化传统的土壤,某些诗学观念在一种体系中被奉若神明,但在其他文学体系中却不见踪迹。因此,西方文学和文化观念并不具有普遍性,我们必须注意不同体系文学观念之间的相对性。有学者将此概括为6个方面:“文类间的相对性、文类内部的相对性、文类发展的相对性、原创诗学与非原创诗学之间的历史相对性、叙事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相对性、东西方文化间的相对性”。(注:李亚萍:《寻找灯塔:相对的效用——论文化相对主义在〈比较诗学〉中的运用》,饶芃子主编:《比较文艺学论集》,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这体现了迈纳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但他在中文版前言中不无遗憾的写道:“所有本书的评论者似乎都对这一章无话可说。”(注: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页、第334页。)其实,即使如论者所自认的那样,“这一章是全书最薄弱的部分”,在学理上存在诸多可商榷之处。我们仍然不能忽略其理论初衷,那就是渗透其间的一种平等、宽容的对待世界其他文化体系的情怀。 将文化相对主义定位为一种情怀,难免有非理性主义的嫌疑。但从当前比较文学的研究现状看,文化相对主义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理论姿态,而不是一种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佛克马也说:“文化相对主义并非一种研究方法,更非一种理论,它倾向于一种左右研究者选择其取向和定位其观点的‘伦理态度’。”(注:杜威·佛克马:《再看文化相对主义,比较文学和跨文化关系·古代欧洲及近远东文化相互作用十二例》,转引自保罗·柯奈阿:《相对主义的挑战和理解“他者”》,乐黛云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伦理态度”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怀。 一 西方对相对主义的论述可以追溯到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定型于柏拉图的《泰阿泰德斯》的解释: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我所看到的世界对我来说是真实的世界,你所看到的世界对你来说也是真实的世界”。(注:FN麦吉尔:《世界哲学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18世纪黑格尔解释为:“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不存在的”,“人,因此也就是一般的主体;因此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对我们的认识而存在的意识本质上是客观事物的内容的产生者,于是主观思维本质上是主动的”。(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7页。)中国则在《庄子》中已有“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表述。 而文化相对主义本是一个人类学话语,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20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他通过对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研究发现,各民族的智力和体力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每个民族都有某种内在的合理的结构和独特的组合方式,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古今文化也没有高低好坏、进步落后之分,蒙昧与文明的区分只是种族主义偏见。针对当时的“白人优越论”等种族不平等理论,他发现“各种族的相同感官的作用检查,如白种人、印地安人、菲律宾人、纽几内亚人的人民所表现他们的感觉能力是极相同的”,(注: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6页。)“一切人的智慧的根本特征是一样的”,“在许多情况下,文明人和原始人的差异,与其说是实在的,不如说是表面的”。人们往往用自己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但实际上,“社会科学的绝对标准的实际应用是没有的”。(注: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6页。)“例如,非洲中部的黑人,澳洲人,伊斯吉摩人,和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均与欧美人不同,他们对于人类行为所给予的价值实无可比较的,一个认为好的而别个则认为不好的”。(注: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8页。)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类学层面的文化相对主义渐趋完善。人们认识到,“每一文化之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有必要为其它类型的社会分享的目的”。(注: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概括地说,文化相对主义一般至少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认识论范畴的,强调文化差异性,质疑单一文化观念的普遍性;一是价值论范畴的,反对用单一文化的标准衡量不同文化的优劣。迈纳先生的思想也不例外的包括这两方面。 二 更重要的是,迈纳的文化相对主义是有其针对性的。那就是对决定论的批判,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构成其理论前提。(注: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页、第334页。)历史决定论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中心主义的。中心的确立意味着在认识上,可以根据与自己的亲属关系建立等级差异,进而在价值判断上确定优劣。历史决定论的典型代表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理性的狡计”这一概念,意指历史按自己的理性轨迹发展,哪怕人行动的出发点与此相悖,它也可以利用人的意愿、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人变成了工具,变成了历史的理性实现自身的手段。人不但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是历史的奴隶。这种观念不但在理论上成问题,在实践中更可怕。因为相信自己掌握了历史的发展规律的人,会把自己当作历史车轮的推动者,而不管它碾过的是泥土,还是人的尸体。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比如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比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