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3)06-0073-05 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似乎已经成为关于文艺本质的主流观点。今天,为了与时俱进,为了理论创新,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我想谈谈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 为要弄明白文艺是不是审美意识形态,首先就要弄明白文艺是不是意识形态。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 Ideology一词的汉译是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思想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意识形态”的解释是:“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苏联百科词典》的解释是“借以认识和衡量人们对现实的关系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美学及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这三部工具书,尽管编写者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但对“意识形态”的解释却有相同之处,那就是把意识形态解释为思想体系或观念体系。最先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的是法兰西院士特拉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学者德斯图·德·特拉西于1801年使用了ldéologie一词,商务印书馆的《简明法汉词典》把该词解释为思想观念,思想体系,意识形态。Idéologie,在特拉西那里,原意是思想或观念论,目的是在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使一种思想或观念系统,或他所谓的思想或观念科学,能够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造福于人类。这里特拉西运用Idéologie强调的,一是系统性、科学性,二是政治意图和阶级性。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意识形态的概念是沿用了特拉西的原意的。 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和意识形态关系的言论是这样一段话:“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1](P33)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体系化了的,系统化了的法律学、政治学、宗教学、艺术学或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体系化了的、系统化了的学说和理论,还可以从下面的引述中来论证。恩格斯在写于1886年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2](P255)董学文同志以“一切形式”,并未把文学艺术包括在内,说明文学艺术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形态。这里恩格斯谈意识形态时,提的是哲学、法学、神学,政治也是指政治学。可见,恩格斯是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体系化、系统化了的学说或理论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段话被一些同志误解,以为文学艺术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恩格斯的原话是这样的:“至于那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即宗教、哲学等等,那么它们都有一种被历史时期所发现和接受的史无前例的东西,这种东西我们今天不免要称之为愚昧”[2](P703),“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2](P733)恩格斯谈的“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是像宗教学、哲学那样的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如果说文学艺术理论或学说,例如文艺美学、艺术哲学、文艺学、文艺批评是纯粹意识形态还有情可原,但如果说文学艺术作品是纯粹抽象的,那就南辕北辙了,因而,不能说文学艺术作品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说是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体系化的、系统性的理论和学说的,在写作实践上也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体系性、系统性的理论和学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当时流行于整个德国的思辨哲学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等体系性、系统性的理论和学说。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关于意识形态的论争中,潘必新同志也是持这样观点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使用的德文意识形态是Ideologe。潘必新同志认为:“Idee”来源于希腊文,其基本意义是“思想”、“观念”、“概念”,Idee加上后缀logie(表示“……学,……论”),构成Ideologie一词,意思是系统化了的Idee,也就是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郭沫若同志就把《德意志意识形态》译成《德意志思想体系》)。Ideologe(思想家、理论家)这个词跟Ideologie有密切关系,思想家就是思想体系的创造者。这两个词的关系也有力地说明了意识形态(Ideologie)乃是一种高级的,成体系的意识(Bewnbtsein)[3]。 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意图和阶级性上使用意识形态也是沿用了特拉西的原意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运用特拉西关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意图和阶级性的原意时,特别突出了阶级性和阶级自觉。马克思明确指出,意识形态是“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利益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2](P733)。这里,马克思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阶级自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阶级自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阶级自觉。阶级自觉比阶级性还高一个层次,指的是自觉维护阶级利益。阶级性有强有弱,而阶级自觉必然伴有很强的阶级性。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和阶级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各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利益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或对立的意识形态,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有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进行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意识形态经常发生冲突。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从根本上说乃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恩格斯说:“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4](P583)这里,意识形态和阶级、阶级斗争是紧密相连的,意识形态必然带有阶级性和阶级自觉。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关于意识形态的论争中,李思孝同志说:“现在我们一讲到意识形态性,往往就想到它的阶级性或把它等同于阶级性,就是来原于特拉西的原意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继承了这一点,所以它同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有着同一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