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长海 杜时忠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430079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杜威指出,良好公民、共同生活的积极参与者的培养,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职责。学校生活应依据道德教育的原理——把儿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使儿童能够理智地认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参与维护这些关系——有效组织起来,共同推进学生的成长。杜威批判了把道德教育的目的等同于某些特殊美德的培养、把道德教育的手段等同于直接道德教学与训练的观念和做法。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德育批判对于我国扩展对学校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的理解、提高德育实效很有启发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字号:

      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这已成为德育理论研究者的共识。那么,德育理论有没有问题?如果理论没有问题,为什么大量德育理论的专著、论文并没有很好地改变现实中德育地位尴尬、学生德行堪忧的状况?如果理论有问题,那么是什么问题?……这是几年来一直困挠人们的一些问题。近日研读杜威教育论著,收获良多,而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太狭隘、太注重形式、太病态了”(注:[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P158在此,笔者试图从道德教育的广度这一视角出发,分析、整理杜威德育思想,并提出“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有没有问题?”这一问题,供同仁讨论。

      一、教育培养良好公民:杜威德育目的观

      杜威从其民主理念出发讨论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道德目的。杜威指出,教育有三个要点:儿童生活、学校与教材、社会;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而成人社会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它必须执行其特殊职能以维持和增进社会的生活与福利,必须服务社会。而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就是介乎儿童与成人社会之间的渡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儿童走过这条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在民主国家里,教育“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注: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P86~100

      对社会有用的,就是道德的——这是杜威实用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因而“所谓社会的目的便是道德的目的(注: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P158。”一个人,如果能承担其所应尽的社会责任,那么他就是有道德的、合格的。杜威反对把道德与特定的“少数可以指名的和排他的特性”相等同,他指出,“所谓德行,就是说一个人能够通过在人生一切联合中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注:[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376

      那么,良好的、有德行的公民是怎样的呢?他有哪些基本特征?公民的德行又由哪些要素组成呢?

      杜威申明,良好的公民必须是社会的完全有能力的有用的成员,是能够全面支配自己的生活的人。人们习惯于把公民定位于政治生活的主体,把公民资格的训练理解为明智地投票的能力和服从法律的素质等等。这种理解其实是把公民的整体人格割裂了,把个体宽阔多样的社会生活简单化了。在民主社会中,个体不只要能服从,还要能领导;要成为家庭的一个成员,要培养未来的儿童;要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工作,并通过工作维护他自己的独立和自尊;成为社区中的好邻居、积极成员,对生活的价值、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注:[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P145简单说来,一个优秀的社会成员,一个有用的好人,“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注:[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378

      要成为现代社会要求的良好公民,个体有必要发展各方面的有用的习惯或德行。而现代公民的道德与传统所理解的道德是不同的。传统道德强调个体对既有规范的消极服从;而文明社会的公民道德是一种走向自然的真道德:公民道德注重对人的本能的利导与发展,追求人的自为与为人的折中。在自为一方面:第一要保重身体;第二要敢于表白自己的信仰、主张,并实行贯彻;第三要努力自我教育,培养自己的完善性格,发展自己的能力特长。在为人一方面:主要是各尽本职、团结合作。杜威强调,为人、利人并不是时刻有意做善事,只要安分守己地去做他应做的事,也就够了。真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能行真道德的公民,不是阿众媚俗、庸言庸行、无功无过的乡愿,而是有创造能力、积极精神、轰轰烈烈地去改造世界的人(注: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P252~274。

      公民道德有哪些要素构成,即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培养呢?杜威指出,“道德有三个部分:知识、感情、能力。先有了知识,知道因果利害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以见诸行为。不过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以鼓舞之,还是不行,所以,又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和忠心。但是,单有知识感情还没有用,所以还须有实行的能力,对于知道了要做和爱做不得不做的事体,用实行能力去对付它。”(注: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P158

      要造就积极的社会共同生活的参与者与社会的有用分子,学校教育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1)培养儿童对社会负责的愿望与情感;(2)使他知道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什么;(3)训练出一种本领去适应社会的需要。(注: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P101

      简而言之,杜威强调学校要从知识、感情、能力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公民人格。而杜威在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是现成的、符号化的、可以直接传授的“知识”,而是学到能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包含理智的、判断的因素,即个体能对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关系进行把握,确定行为的目的与方式。因而,培养学生的社会知识,也就是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发达的判断能力;因而,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指向个体的社会行为能力、社会敏感性、社会判断力,这三者是一体的、不可或缺的。

      二、学校生活的整体改造:杜威德育手段观

      学校应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去培养良好公民呢?或者说,道德教育的手段有哪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