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4)04-0061-04 一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中就有“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好过了。这是仅从体力能得到休息的低层次的小康追求。到西汉时期,《礼记·礼运》中不仅提出“礼义以为纪”、“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小康社会形态,还提出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理想,比之“民劳亦止”的小康要求前进了一大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和实践努力,但由于历史的局限,都未能实现。 20世纪70年代,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赋予了“小康”这一概念新的时代内涵。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太平正芳时,他第一次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来描述“小康”。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只是一个小康国家”。他提出的小康目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当时对小康目标的追求是低水平的,还停留在扭转贫困实现温饱上,注重的仅仅是经济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思想道德更加高尚、科教文化更加进步、社会生态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全新目标不仅仅包含有经济目标,还囊括了政治、民主、法制、思想道德、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生态环境等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目标。在这些目标中,政治、民主、法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是其核心内容。把对小康社会的追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六大报告强调,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备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康建设的成败。中小学是培养公民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阵地,加强中小学的德育改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德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五爱”的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四有”公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它有效地扼制了不良思想对学生的侵蚀。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一,小康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和雇佣关系的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变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平均主义转变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这些变化势必引起学生原有道德观念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善恶判断自然会出现困惑,会感到无所适从。其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也必然会趁隙而入,东西文化的碰撞使学生倍感迷惘,给学生道德观念的确立和价值取向的选择带来更大困难。其三,由于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日益缩小,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和“分化”,使部分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其四,由于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暴力、色情、垃圾邮件等不良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毒害日益严重。其五,由于社会上贪污腐败盛行,道德滑坡,诚信丧失,邪气横行,正气难张,严峻的社会道德现实与学生在学校里被灌输的道德信条相去甚远,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污染了学生心灵。这些影响青少年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形成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学校德育必须正视这些社会现实,绝不能掉以轻心。越是社会变革时期,越要警惕各种错误的、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了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各种负面影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侵蚀,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学校德育改革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体制、经济结构、所有制形式、雇佣关系、分配方式等都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导致道德和价值观念体系的重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也会导致权钱交易、金钱至上、见利忘义等现象发生,这些都会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由于社会转型在一些问题上与原有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使学生对现有道德信念产生困惑和动摇,直接冲击学校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