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4)03-0071-05 一、现阶段城乡教育差别的主要表现 这里所讲的教育差别是指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呈现的差别,因而是一种发展中的问题。分析这一问题是以承认数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并且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方面不断取得巨大进步与成就为基本前提的。然而,城乡教育差别依然存在,甚至有某种扩大的倾向,对此我们应予高度重视与关注。现阶段城乡教育差别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 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可以从不同层次的教育发展现状中予以认识: (1)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我国自1985年起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余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逐步推进,成就斐然。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其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均有表现: 就小学阶段而言,从统计数据上看,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似乎已不明显,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小学适龄儿童数一直维持在1亿以上,即使未入学率以1%计算,小学适龄儿童未入学数也有百万之巨。仅以2002年为例,国家教育统计表明,当年小学在校生12156.7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8%[1],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当年适龄儿童未入学人数为175万。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小学阶段依然存在辍学现象。有文章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小学生的失学人数维持在400万人左右,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小学生失学现象依然没有根除,其人数在1999年为112万多人。在1986-2000年的15年间,小学阶段的失学人数累计达到3791.5万人”[2]。 较之小学阶段而言,初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更明显可见。一方面,我国大中城市已于1995年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同年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78.4%,这表明农村地区离实现“普九”目标还有一段距离。1995年后,我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但城乡入学率仍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农村初中阶段的辍学现象较之小学则严重得多。“在1995年之前的6年间,辍学率都超过5%,后来虽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3%以上,失学人数在2000年达到200万人。仅在1987-2002年间,初中阶段的失学人数即达到3067.6万人。”[2]初中阶段的辍学现象主要发生于农村。对辍学问题的个案调查表明,我国西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初中辍学率竟高达50%以上。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存在较严重的城乡差别。 (2)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又明显大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差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发达城市地区已实施普及高中教育,而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迄今还在为普及初等教育而努力。在幅员辽阔的欠发达农村地区,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呈现出停滞不前甚或“回落”之状。越来越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在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涌入城市寻找工作的流动人口中,我们不难见到正值高中适龄青少年的身影。正是这类“劳动力”的流动,折射出农村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艰难。有文章指出:“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下降到18.6%,两者间的倍数差距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则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2] (3)大学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大学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城乡差别存在与发展的必然的结果。由于城市同龄人口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于农村同龄人口接受同等教育的比例,这自然会导致城市同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近两年有关高考录取率的报道表明,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报考青年的录取率已高达70%以上,而一些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省份,高考录取率则在50%以下。这其中还隐含着城乡适龄青年报考比例的显著不同。我国正在推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使全国城乡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加,但也同时潜存着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城乡差别的扩大趋势,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状。 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不仅表现于普通教育的不同阶段,同时也表现于其他各种类别与层次的教育中。限于篇幅,这里不作更多的分析。 2.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别 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别是城乡教育差别的另一突出表现。这里仅结合城乡教育经费的执行状况和教师状况作简要分析: (1)城乡教育经费执行状况的差别 从教育部颁布的历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看,其间存在的城乡差别较为明显。教育经费执行分为两类:一是不同层次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一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教育经费执行的城乡差别主要反映于城乡小学与初中。这里仅以1997-2001年5年间小学、初中的相关数据予以说明。 表1 1997年-2001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 年份小学阶段(单位:元) 初中阶段(单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