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朝流通纸币的社会背景: 蒙古族是我国北部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国,开始了他们对外扩张、东征西讨的侵略战争。公元1234年灭金,公元1279年灭宋,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1294年)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并继续对外扩张,蒙古人曾这样说道:“若夫北庭、回纥之部,白霫、高丽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蚁聚,俯伏内向,何可胜数。自古有国家者,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注:《经世大典序录.帝号》,《国朝文类》卷40。)当时元朝的疆域是“北越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汗、唐,而西北则过之。”(注:《元史》卷58《地理志一》。)版图横跨亚欧大陆,包括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泰国、缅甸的部分地区,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疆土的两倍,是13世纪极盛一时的封建帝国。 我国的中原地区,在蒙金战争、宋元战事中大伤元气,“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女子、牛马牲蓄皆席卷而去,房庐焚毁,城郭丘墟,”(注:《两朝纲目备要》卷14。)“荒城残堡,蔓草颓垣,狐狸啸聚期间。”(注:陆文圭《故武得将军吴侯墓志铭》,《墙东类稿》卷12。)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生产更是惨遭重创,百万工匠沦为奴隶,广大农民变为农奴,社会经济衰败敝零。忽必烈平定中原后,元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如劝课农桑、兴办屯田、开渠浚河、整顿户籍、建设城市、安置流民等。这些措施的推行对元朝经济的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朝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联络交通。这些驿站的设立使中国西部交通十分便利,同时也改善了东部沿海的交通枢纽。元朝政府的这一举措为振兴城市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泉州、广州这样的港口城市迅速的发展起来,同时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蓬勃展开。 二、元朝纸币流通的四个阶段: 元太祖成吉思汗晚年,由于受了辽金影响,在博州发行过纸币,“以丝数印置会子,权行一方,民获贸迁之力。”(注:《元史.何实传》。)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仿交会印制交钞,“诏印造交钞行之。”(注:《元史.太宗纪》。)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设交钞提举司,专事其职,“又立交钞提举司,印钞以佐经用。”(注:《元史.世祖纪》。)当时各地发行的纸币名称混杂,互不流通,发行量不大,这是纸币流通的第一阶段;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发行“丝钞”和“中统元宝”,并规定“丝钞”一两等于“中统元宝”一贯,五十两等于白银一锭,这是纸币流通的第二阶段;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57年)发行“至元宝钞”和“中统宝钞”,至元钞一贯当中统钞五贯。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发行至大银钞,“大抵至元钞五倍于中统,至大钞又五倍于至元。”(注:《元史.食货一.钞法》。)一年后废止,仍通行中统钞和至元钞,且两种纸钞并行,这是纸币流通的第三阶段;元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发行“至正交钞”,一贯等同钱十文,同时可兑换“至元宝钞”两贯,这是纸币流通的第四阶段。这四个阶段中,中统钞至关重要,在元朝不到百年的历史中,其流通时间最长。
至元通行宝钞钞版 忽必烈登基后正式发行中统元宝交钞,开始时有交钞、宝钞、元宝等称谓,后来统称为中统钞。发行中统钞的面值分为十等,即:一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在发行过程中,规定每两贯等同白银一两行用。 在中统钞发行的初期,政府严格规定了发钞措施,严谨控制发行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发行中统钞73352锭,第二年发行39139锭,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增加到24万锭,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猛增为141万锭。(注:《元史.食货一.钞法》。)在忽必烈灭宋之前,中统钞的发行量总的来说是有节制的,每年在几万到几十万锭左右,这正验证了《元史新编.食货志》所说的:“中统建元,……印造中统元宝,日夜战战兢兢,如捧破釜,惟恐失坠。行之十七八年,钞法无稍低昂。”由于中统钞的稳定,在二十多年的使用中具有良好的信誉,市场流通顺畅,深受百姓的欢迎,民间出现“视钞重于金银”的现象。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朝对宋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元朝政府决定“置行户部于大名府,掌印造交钞,通江南贸易。”(注:《元史》卷9《世祖纪六》。)至元十四年四月,“禁江南行用铜钱”(注:《元史》卷9《世祖纪六》。)“亡宋铜钱三贯,准中统钞一贯。”(注:方回:《嵊县佘公遗爱碑》,《越中金石记》卷7。)这之后中统钞开始在江南流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的交流。 中统钞在全国流通了二十多年,期间物价平稳,币值稳定,民众视钞如金,堪称是元朝纸币流通的黄金时期。 元朝政府不间断的战事,使军费开支高昂不下,致使政府财政出现亏空,中统钞开始贬值,最后钞值只有原值的十分之一,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改革势在必行。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二月,元世祖颁布诏令,更改钞法:“钞法之行二十余载,官吏奉法不虔,以至物重钞轻,公私俱弊。比者臣奏请,谓法弊必改,古之道也,朕思嘉之。其造至元宝钞颁行天下,中统宝钞通行如故,率至元宝钞一贯当中统钞五贯文,子母相权,官民通用。务在新者无冗,旧者无废,上不亏国,下不损民。其听无忽,朕不食言,故兹昭示,想宜知悉。”(注:《元典章》卷1《诏令》。)与此同时,尚书省颁发了《至元宝钞通行条画》,《条画》规定:至元宝钞一贯当中统钞五贯;白银一两官价至元钞二贯,金每两二十贯,不准民间私自买卖,赋税可纳中统钞,也可纳至元钞;至元宝钞分十一等,自二贯至五文不等。在发行至元钞时,实行“新旧并行”,但实际上是政府想借机取代中统钞。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一月,政府下令“毁中统钞版”。(注:《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十月,元朝大臣平章政事桑哥说道:“初改至元钞,欲尽收中统纱,故令天下盐课以中统、至元钞相半输官。今中统钞尚为可急敛,宜令赋税并输至元钞,商贩有中统料钞。听易至元钞以行,然后中统钞可尽。”(注:《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也就是从这年起,政府不再印制中统钞而改行至元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