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1965年国民经济继续调整决策的形成及实施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松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原文出处:
党的文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以来,共执行了九个五年计划(“九五”计划正在执行)。在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仅有两个三年是在五年计划的执行之外,专门用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的。一个是1950-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进行着一场浩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迅速治愈了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的战争创伤,国民经济恢复和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是1963-1965年,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头三年轰轰烈烈搞“大跃进”,后两年被迫调整之后,不得不中止五年计划的连续制订,用三年的时间继续调整,前后五年艰难困苦调整的结果,终于使国民经济恢复并在许多方面超出“大跃进”发动以前的1957年的水平。比较起来,从总结搞经济建设的经验的角度来看,60年代前期的那次调整更值得人们深长思之,认真加以研究。

      一

      1958年,新中国经济建设史上开始了所谓“三面红旗”运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虽然也提到“好”、“省”二字,但总的基调是跑步前进,急于求成的。在这个路线的指导下,“大跃进”实际上成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大冒进,人民公社则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在集体所有制内进行了“一大二公”的拔高。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斗争,又使有所觉察的“左”倾急性病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得到纠正,错误愈演愈烈。1960年年中,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全部合同,撤走所有专家,中国经济遭到沉重打击。1959-1961年,全国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生活雪上加霜。天灾人祸,外忧内患,致使国民经济陷入极大的困境:农业生产急剧退至1951年的水平,轻工业生产大幅度滑坡,重工业生产畸形发展,基建规模猛然膨胀,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人民吃穿用全面紧张。

      在这种形势下,1960年秋,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通过不断地统一认识,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1961-1962年的调整初见成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折,好转的主要标志是:(1)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2%,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产250亿斤,结束了三年递降减产的状况,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县农业生产已恢复或超过1957年的水平;(2)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改善;(3)是年财政收支平衡,结余8.3亿元,终止了连续四年的赤字财政;市场商品供应有所改善,集市贸易价格比上年下降约35%;(4)城乡人民生活略有回升,与上年相比,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11斤,猪肉增加1.6斤,棉布增加2.5尺,但仍低于1957年的水平。

      然而,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同意见的分岐。当形势渐趋好转,一些同志的心气又开始浮躁起来,中央领导层中对如何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认识也不尽一致。这在1962年8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集中地表现出来。8月5日,毛泽东在华东、中南组说,他周游了全国,“每个省都说去年比前年好,今年比去年好,看来并非一片黑暗。有的同志把情况估计得过分黑暗了。”在8月13日的中心小组会上,有的同志批评说,农业恢复时间越说越长,工业指标也越讲越少,我们一辈子没有希望了,还有什么搞头。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中心不是个恢复问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都不是个恢复问题。在小组会上,有的同志还说,大跃进的形势,肯定会要很快重新到来的。全会的最后一天,毛泽东指出,今后五年不只是恢复,一定要有所发展。

      上述想法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正如国家计委党组1963年1月18日在一份报告中谈到的:“最近有过一段时间,有些同志对于经济形势的好转程度估计得过高了一些,要求在1963年过多地增加基本建设投资,过多地增加职工。事实上,在最近两三个月里,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单位,放松了减人工作,甚至不经过中央批准,随便招收职工。在这期间,货币投放也稍多了一些。”(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37-138页。)1963年第一季度,越冬农作物长势良好,按季度计划生产的各种工业产品九成以上超额完成任务,工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同期提高30%,财政结余增至10.4亿元。从中央到地方,部分人乐观的情绪更加抬头。3月1日,中央发出的一份指示认为,国民经济将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涨时期。”(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72页。)各地将1963年当作“三五”计划的头一年,纷纷喊出打好第一仗,夺取开门红的口号,有的地方又制订了过高的指标。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形势?调整是否还要继续进行下去?还是可以开始新的“大跃进”了?由于对形势的看法迥异,在处理国民经济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6月1日-15日,在全国年度计划工作座谈会上,一种意见提出,把调整作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了,“八字方针”可以不再提了;另一种意见坚持,虽然大调整的任务已经完成,但还存在不少遗留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7月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115次会议上,李富春发言介绍说,关于明年任务的提法,要不要继续提“八字方针”,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还要继续提,一种意见可以不提。主张继续提的,也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少数,觉得还应该以调整为中心;多数觉得应该是以提高、充实为中心。主张不提的,觉得这三年来中央要求调整的主要的内容基本上已经解决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地全面好转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