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要把握时代的表情

——“文学时尚化批判”论坛纪要

作 者:
刘颋 

作者简介:
刘颋 本报记者

原文出处:
文艺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学的时尚化伴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在商业化、市场化的裹挟之下,以不可抗柜的姿态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与它相伴而来的是今天文学中的一些特性,诸如日常生活化、商业化、世俗化、平面化……等等。当人们对今天文学中的时尚书写众说纷纭的时候,人们不能忽略的是,文学从来都是表现时代、表现社会、表现当下的生活、表现当下的精神旨归、表现时代的思考与表情的。今天,时尚已然成为了我们无法躲避的话题,在这种前提下,从文学的创作、批评,文学的出版、宣传,文学的阅读,文学的市场策略等方面来讨论文学的时尚化就有了现实的意义与现实的必要性。前不久,本报与河北师范大学联合召开的“文学时尚化批判”高级论坛,就是一次集中而深入的对文学时尚化问题的全面探讨。

      文学不能时尚化

      关于当今文学创作与时尚化的关系问题,许多论者认为文学坚决不能时尚化,文学的本性是反时尚化的。《小说选刊》主编贺绍俊认为,文学时尚化是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的都市化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时尚应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要有物质作为基础,来表现一种精神性的东西。由于中国的都市化是在匆忙中发生的,来不及在文化建设上完善都市的精神本质,因此时尚观念虽在我国迅速普及,却并没有生长出时尚的物质外壳。时尚化对文学的影响,表现不仅仅是出现了一些时尚的作品,而是在写作观念甚至是技术层面上所引起的变化,因为文学被当作消费品就必然削弱了它的深度和力度,造成文学创作中原创精神和想象力的流失。北京社科院研究员李建盛在发言中说,文学作为想象性的语言艺术是最不能时尚化和被时尚化的东西。文学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产品,无论就作为创作者的作家,还是作为接受者的读者和意义阐释者的批评家来说,文学都具有强烈的个体创造性、内在精神性特征,无论是文学的创作过程还是文学的接受活动和文学的批评阐释,都很难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流行模式和时尚行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郭宝亮在发言中提出“面对文学时尚化,批评家何为”的问题,指出当代文学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为传媒裹挟着而丧失了批评应有的立场。他认为,文学批评家面对文学时尚化现象应有正确的立场,有责任澄清文学发展的真实境况,不应出于各种目的参与时尚化的共谋,甚至成为时尚化的同谋。

      面对时尚,文学的尴尬与出路

      文学究竟能不能远离时尚,文学创作能不能拒绝时尚化,在一些论者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存在悖论的问题。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孟繁华说,审美要求的变迁,是全球范围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追求美感,而是快感。精英文化的强大促使我们以之作为惟一标准理解文学。面对“文学时尚化”此种迥异现象,感到不安、对之予以批判就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生活中的我们无疑又在享受着时尚,面对“文学时尚化”我们的心境是两难的。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苏宝荣说,文学时尚化批判,是在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样一个历史语境中诞生的关涉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的话题。就其精神特质而言,时尚文学具有典型的“当下性”,它往往与当代人的欲望及生存境况紧密联结。文学告别凌空蹈虚,重返世俗,介入百姓的生活和情感,这使文学时尚化显现出积极的一面。然而,以“求新求异”为旨归的时尚文学,必然以流行、前卫为臧否自身的标准,这就有可能使文学在时尚化的浪潮中被浅表化,从而失落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曾镇南认为,文学是很难时尚化的,这是文学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文学要有时代性,但时代性不能等同于时尚化,如果从文学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言,文学关注时尚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讨论“文学时尚化”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文学依存着媒介不断发展,今天,电子、数字媒介的强大,迫使文学必须添加新质才能生存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辨证地看待时尚化对文学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王力平认为,尚“时”、尚“变”是文学发展有活力的表现,文学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是与时俱进的必须是文学。这就意味着在“变”的同时还有“不变”,不变的是文学的本性,文学的责任,这其中包括文学的个性、文学的探索、思想启蒙和人文关怀等。放弃对这一切的坚守,实质上是对自己责任的逃避。文学评论家张柠认为,文学中的“现代性”,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究竟是在其中发现丑,还是发现美?这并不困难,难的是标准。与此同时,文学是语言艺术,任何时尚也不应改变文学的准则和审美的本质。

      警惕媒体时尚化下的写作

      不可否认传媒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的影响力,但如果将时尚化简单地归为媒体的作用,似乎过于简单和草率。作家、批评家、出版家,包括媒体的编辑记者,怎样在这个时代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是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邢建昌认为,媒体介入生活,改塑生活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写作在媒体时代正发生着重大变异。求新求快的媒体时尚与商业社会急剧膨胀的物质消费主义欲望一起,正在软化着写作活动本然的意义担当和价值承诺。在与现实暧昧、闲适、调侃的关系中,作者正在失去对现实的充满敏感的关照。在写作及写作的功能发生重大变异的媒体时代,我们有理由召唤一种可能的写作。这种写作承担着为我们所遭遇的社会历史情境命名的任务。虽然图像、信息、多媒体、互联网等可以极大地改塑人的生存经验,但是,只要基本的人生焦虑还存在,以追问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为己任的写作活动就不会停止自己的思考。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陈超认为,大众传媒的高度膨胀已形成了可怕的信息污染。信息时代的文化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商业,它不但浸渍了广大受众的心灵,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文学艺术。体现在小说方面,就是新闻主义和市民琐屑生活的奇怪混合;体现在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则是批评的舆论化与新闻化。文学应该通过创造自我言说的方式,挽留个体生命的尊严。作为本次论坛的惟一一位媒体代表,中国青年报记者徐虹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时尚化的现状归罪于媒体的影响,媒体在时尚化的社会中既是同谋也是受害者。她认为,文化新闻和时尚新闻的分野和并存,就很好地说明了媒体在时尚化中的态度。而文化新闻要想有深度的影响和说服力,光有时尚的外壳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精神的深度和思想的力度。

      关心时尚,更要关心时代

      本报常务副总编范咏戈在论坛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学批评。他说,文学时尚写作应该把关心时尚和关心时代结合起来;应该注意文学发展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区别;文学批评在时尚化写作面前应有新的作为;文学需要时尚写作,更需要始终把握时代的表情;对时尚化文学和文学时尚化应作不同的理解;应当通过多元对话的方式沟通对文学时尚化的不同理解;在市场化生存条件下,文学不能蔑视市场与时尚,而应适应市场,引导市场,提升市场。

      文学究竟该表现什么样的时尚,以怎样的态度表现时尚,是时尚之外的永恒的话题。不论时尚的表征如何,文学始终应该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和时代精神;不论时尚与文学的关系发生什么变化,把握时代精神的脉搏,弘扬民族精神,始终是我们的文学的题中应有之意。论坛发言者对“文学时尚化”表现出的审慎与冷静,对于今后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相信是不无裨益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