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呵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罗斌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报

内容提要:

2002年12月8日至1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为期4天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作为一个标志,它预示着中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开始进入具体运作阶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为大会专门题写了贺词:“和而不同,共生共荣”。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口头和非物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与人类其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和人类的共同财富,备受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大量文化遗产受到巨大冲击,有的面临消亡的危险。这一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全体大会正式提出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的项目,2000年初正式启动这一项目,并于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世界首批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的昆曲艺术名列其中。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为了能将其作为许多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杰出范例,希望各国在对它的抢救和保护方面树立典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非常明确:保护人类非物质遗产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

      殚精竭虑 启动保护人类文化活遗产工程

      今年是联合国文化遗产年,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遗产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都应该珍惜和加强保护。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许多重要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和破坏,有的已经濒临消失。“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由于其形态的特殊性,抢救和保护的工作更显重要。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就是为了配合联合国文化遗产年,做好中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是抢救和保护工作中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会议对“明确抢救和保护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意义”、“借鉴和学习国外做法和经验”、“如何建立抢救、保护和有效机制”、“如何提高全民族的保护意识”、“加强文化圈研究与抢救和保护工作”、“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研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也是本次会议主席王文章先生在大会开幕式的致辞中说:“召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抢救、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对现代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意义,探讨如何建立抢救与保护的有效机制,探讨如何提高民众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以及交流各国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做法与经验,既是这次学术研讨会主要议题,也是本次研讨会期待解决的问题。”归结起来,本次会议的预期目的仅有二句话:即“为什么要抢救、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和“如何抢救、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英雄汇聚 共图拓展人文精神之大计

      三日高密度的学术研讨会,四场高质量的大会发言和三组气氛热烈、范畴广泛的小组讨论,来自联合国和亚、非、欧、美各洲的与会学者,纷纷从宏观和微观、学理和实证的角度阐发了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的观点、看法、主张和对策。

      今天,我们启动抢救、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究竟意义何在?中国社科院刘魁立先生认为:保护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繁荣和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必经之路,是每个民族对世界和时代应承担的责任。当前提高全民珍视和关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仍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任务。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分析和研究、抢救和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提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名誉院长宋蜀华先生从民族学研究的角度,对抢救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尤其是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标志,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是不能代替的。他还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保护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十分紧迫。他强调,“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保护该民族自身,保护和抢救工作既是民族,同时也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让更多的人们真正认识到抢救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它对今天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价值,认识到抢救与保护工作的紧迫和艰巨,这无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否则,“如何抢救与保护”就是一句空话。

      在本次研讨会上,无论是宏观的理论架构,还是具体的剪纸、南京云锦、少林功夫、昆曲、年画、古琴、曲艺说唱艺术、福建南音、高甲戏、汉剧、傩戏傩舞、川剧、藏戏、内蒙古长调、青海热贡艺术等诸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选项目的阐发,都让与会者对抢救与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都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这是我们搞好抢救与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基础。

      如何做好抢救、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是与会代表更为关心的话题。

      研讨会上,来自国外的专家学者介绍了他们国家和民族在抢救、保护工作中成功的经验。韩国东昊大学历史系任敦姬教授着重介绍韩国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奖——阿里郎奖的情况,韩国早在1961年就颁布了非物质文化保护法,启动“人类宝库”工程,并在抢救、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功。

      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星野弘教授则介绍了日本抢救、保护的情况。他们早在1950年就公布了《文化财保护法》。

      瓦努阿图国家文化委员会主席拉尔夫·雷根瓦努先生介绍瓦努阿图抢救保护情况,更是引起大家的兴趣。一个只有20万人口的国家,其中90%为土著居民,他们十分重视对本国、本民族非物质形态的保护,他们采取了两种特效的措施,即社区实地调查和声像文献制作,这是一种结合的措施,即利用了现代的科技的保护手段,又用传统的措施保护,他们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