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3)10-0030-04 目前有关评价的各种改革尝试与探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疑问甚至困惑,就此进行探讨毫无疑问十分必要。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对于学生的评价,而且是其中最为常规性的教学评价,也就是以往人们所说的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定。 一、如何理解学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等口号,是当前十分流行的提法。就我国基础教育在评价方面的现实问题而言,这样的提法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和积极意义。但是,如果在改革时忽略了必要的前提,仅以这样的口号为指导,则不仅会模糊有关评价的认识,而且可能使改革的追求失去充分的理性而蒙受损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提出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之后的近二十年时间,这一思想逐渐传播且为人们所接受。这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进步,使得我国的教学论实现了自身又一次质的飞跃,超越了前苏联教育学传统,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有关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当我们运用这一思想指导和改革教学实践,尤其是将其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不同方面时,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关于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口号,即如此。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建立了人的主体性思想,指出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主体规定性“概括起来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注: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03页。)这样一些区别于活动客体的特征,在以教学作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中小学生身上始终存在,决定了他们是活动的主体,无论成绩高下,能力强弱,概无例外。这个结论似乎不言自明,其实不然。因为学生在年龄和发展上总体处于低于和弱于身为成人的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长期并未使得教育者将其视为主体,即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地位经常被人们忽视,乃至会被仅仅作为教育者活动的客体对待。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从理论上明确提出和确凿论证了这样一个长期未被人们意识到的事实。 以此推论,学生在评价活动中也是主体,因为学生是作为人而不是机器参加评价活动的。比如,在最为常用的评价方法即考试中,尽管所有的内容和题目由教师或者其他人选择和制定,但在完成考试的过程中,却需要学生动员自己的意志,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调动自己的记忆思维,去思考、判断、选择……,即通过自己的主体行为才能完成评价活动,主体规定性是他们参与评价的必须条件。 目前流行的“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口号,相当程度上恰恰忽略了上述事实。似乎只要评价者是他人,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就失去了主体性,而要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评价者。这样一种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心理评价的有关概念简单套用到教学活动中所致。构成一个评价活动,必须有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各种心理评价中,经常将评价者称为评价主体,将被评价者称为评价客体,这里的主体和客体与教学活动所说的学生主体是有着不同含义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定是从教学活动的认识本质出发,从哲学意义上论证的。无论学生在评价中充当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他始终是作为主体,即具备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志的活动者参与评价活动的。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因为其在评价中的角色而动摇,教学评价可以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教师、学生本人或者学生他人等不同评价者,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因这种不同而改变。 应当正视的是,学生始终是评价主体的事实,是与另外一个事实并存的。那就是,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经常不是评价者,而是评价对象,被评价者。这是由评价的一般特征所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够作为自己行为及其结果的可靠评价者,因为这样可能导致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失去信用,所谓评价的客观性即由此而来。通常所说,不能够“既当球员,又做裁判”则十分通俗地表达了这个道理。人们需要他人作为自己活动结果的判断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他人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也就是作为被评价者接受他人的评价,通常,评价者是作为社会代表的教师。 评价者主要由教师担任,是就评价的一般和根本的性质而言,当然不是绝对的。在特定的评价任务或方式面前,学生也可以作为评价者,比如在近年来国内颇为流行的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以及从国外引进的档案袋等评价中,学生就不仅仅是被评价的对象,而且作为评价者对于自己、他人的认识与发展进行判断。然而,当学生成为评价者时,评价所凸显的主要是其教育功能——通过评价活动本身使学生受到教育,得到某种发展。而这样的评价带有附属的性质,不会成为评价的主要形式,更不可能替代以教师为评价者的评价。 总之,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评价者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学生主要是教学评价的对象,作为被评价者接受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口号是正确的,却并不必须通过让学生成为评价者来实现。 二、评价的最根本功能是甄别 根据国内比较通行的表述,评价的基本功能包括四个方面(注:参考王策三:《教学论稿》第13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王策三、裴娣娜、丛立新主编:《教学认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