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批评与教育创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生全(1972-),河南省商城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教育批评作为教育和社会的一种具体互动形态,对教育创新具有诸多积极功能,这一点使其成为教育创新的一种推动力量;同时教育批评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对当前盛行的教育批评要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作出积极的回应。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3)01-0053-07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华诞庆祝大会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并首次把教育创新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提,明确指出了教育创新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这一重要思想必将对加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产生深刻影响,应该成为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的重要指导思想。基于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我认为,教育批评是教育创新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

      一

      所谓“教育批评”,系指现代社会(注:深究起来不难发现,教育批评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形态,不仅仅是一种共时态现象,也是一种历时态的现象,所不同的是,人类跨入现代社会以前的教育,无论其结构还是功能,都难以和现代教育相提并论,因此与之相伴的教育批评还很难说已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所以本文对教育批评的理解与界定主要侧重于现代社会这一时空背景。)中日渐兴盛起来的,以对教育的不满、议论、闲话、指责、批判等为表现形式和特征的一种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准确言之,本文对教育批评作更为狭义的理解,特指在充分认识与肯定教育发展成绩的前提下,以教育发展为目标和准绳,对现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走向所提出的批评性观点和看法,它不是对教育的无端指责和否定,而是旨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至于作为一个教育范畴的教育批评,其来源和基本涵义我曾先后在《教育批评的功能与回应》(《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和《教育批评的教育基础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两文中分别作了些描述和界定。我深信,随着人们对教育批评现象关注程度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教育批评”必将作为一个崭新的范畴加入到教育学(特别是教育社会学)范畴体系中去。这也正是我对教育批评现象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所在。

      世纪之交,教育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话题之一。一时间,褒贬毁誉,纷至沓来。根据我不久前进行的部分统计,仅1995年以来,见诸《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和《读书》、《方法》等杂志的教育批评类文章就多达数百篇。同时,仅1998-2002年的四五年间,国内教育批评类专著或集子就出版了十几部(注:我手头上现有一定数量的教育批评文本,不妨择其要者,罗列于下:1.《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3.《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杞人忧师:拯救中国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5.《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世纪末的尴尬》(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6.《回眸与前瞻:世纪之交的教育批评》(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南方出版社,1999);8.《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教育:包袱抑或钱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10.《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现代教育圣经》(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12.《中国教育:还等什么?》(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13.《先有蛋,先有鸡?:透视中国教育》(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14.《教育与脸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15.《中国教育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此外,尚有大量的教育批评类观点、言论和文章见诸互联网及其他非教育批评类文本中。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批评已成为世纪之交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于是乎,“危机”、“弊端”、“沉疴”、“陷阱”、“悲哀”、“无奈”、“忧思”、“隐忧”、“批判”、“炮轰”、“革命”、“解放”……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鲜明批判倾向的词汇和话语与教育连在了一起。同样地,“希望”、“基础”、“战略”、“保障”、“全局”、“先导”、“核心”、“大计”、“兴国”、“关键”、“通行证”、“推动器”……这些同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鲜明价值倾向性的词汇与话语也和教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甚至有人惊呼,我们进入了“教育批评时代”!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其间,教育批评发挥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应该说,这种作为教育创新(注:“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至今人们对二者关系的分析仍很不够。在我看来,二者的取向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前者旨在“求新”,后者重在“求变”;前者重在达到某种目标或状态,后者强调变化的本身及过程。改革并非必然带来创新,但创新则通常导致某种改革,因此,虽然这两个范畴的内涵各有侧重,且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但教育创新的外延应包含于教育改革之中。)的体现形式的教育改革是和教育批评的不断增多乃至兴盛紧密相随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批评作为教育创新的前提和动力的社会功能充分释放出来。

      1.“显示器”功能。所谓“显示器”功能,亦可称为反馈功能,系指教育批评这种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具体互动形态,可以作为教育运行状态与教育和社会关系状态的“显示器”,成为认识和反思教育问题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教育运行的真实过程和实际状态,使我们对教育的发展有比较明晰和清醒的意识。具体言之,教育批评作为教育发展的“显示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回答“教育的现实社会处境如何?”“教育自身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为何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一系列关乎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首先要暴露和发现问题,然后才能谈得上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也才谈得上变革与创新。认识到教育“有”问题及教育问题之所在,无疑是教育创新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教育批评的出现及其对教育问题的暴露,教育创新便失去了认识论前提,从而成为难以想象之事。因此可以认为,教育批评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逻辑起点。作为教育运行状态的“显示器”,当前教育批评的增多乃至盛行,正反映了随着国民对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攀升,教育的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和“张力”愈来愈大,也反映了教育在与社会的关系,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自身的观念、制度、技术等方面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审思。无疑,这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正是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突破口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