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反常规工业化动因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幼斌,茂名学院 社科部,广东 茂名 525000 李幼斌(1967-),女,茂名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原文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新中国从1953年到1978年走了一条反常规工业化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是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其次是对我国历史上工业化教训的反思;再次是实现积累的需要;最后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03)03-0075-06

      历经一个世纪的战乱,饱尝“弱国无外交”的无奈与痛苦,建国之初共和国领导人最大的愿望就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对于新中国而言,工业化是富强的必由之路,它是使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过程。问题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工业化模式。新中国自1953年向社会主义过渡开始到改革开放之前,走了一条反常规工业化道路。本文主要讨论新中国选择反常规工业化模式的动因,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新中国建立初期,基本的国情是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1](P44),虽然共和国的领导层都清楚,发展轻工业既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多积累建设资金,但囿于当时的生产能力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P292),发展轻工业所需的原料、装备和能源、交通运输等配套设施都缺乏,而冷战背景下,速度不只是发展的问题,更是生存的问题,因此,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首选的就是实现工业化耗时较短的反常规工业化模式。

      众所周知,从历史上看,主要有两种典型的工业化模式。一是常规工业化模式,又曰内生型模式,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其工业化的动因来自内部压力,主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农业的商品化生产,实现原始积累并造就大批廉价的劳动力,然后在科技革命的基础上,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其它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总之,常规工业化模式基本上是按农、轻、重的次序发展经济,其特点是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但时间相对比较缓慢,像英国的工业化历程从15世纪70年代的大规模“圈地运动”算起,用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而美国独立以后,即遵循英国模式,大力发展种植园经济与棉纺织业,并在吸取英国经验的基础上,搞制度创新,普遍采用和推广有利于大工业的股份制和通用制,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股东们对公司债务只按股份比例承担有限责任,分散了投资风险,有利于迅速聚积社会闲散资金,为工业化准备了必不可少的大量资金,而通用制则是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从而拉动了钢铁、煤炭和交通运输业等重工业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北方的主要工业部门中已占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耗时近百年。

      二是反常规工业化模式,又曰应激型工业化模式。历史上反常规工业化模式又有两个形式,较早出现的是资本主义反常规工业化模式,即德国、日本模式。作为后发国家,他们主要在社会军事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官僚体系,以此作为实现产业保护、统一市场、投资科技的有效组织基础,在其干预和主导下,利用战争赔款,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以此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像日本,在其工业化的发展初期,即以军事工业为基础,以纺织工业为重点,政府一面创办“模范工厂”,一面实行对资本主义企业给予补助金、贷款、减免捐税等优待措施,特别是利用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建立起了金本位制,并将赔款中的75%以上转化为资本和军费,在主要工业部门中扶持株式会社,“就是说,以赔款为杠杆,和天皇制军国主义紧密结合的日本资本主义确立起来了。”[3](P127)日本为谋求扩军和培植军事工业,甚至其民用产业,例如生丝和棉纱的生产,也是以出口创汇来进口武器和机器设备,以扩军-征掠-积累,再扩军-再征掠-再积累的滚动循环,夺取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所必需的原料和市场。日本工业化历程耗时半个世纪。德国工业化也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超经济的手段,走军事强国之路的。首先普鲁士政府颁布一系列法规使农业资本主义化,如1850年通过《调整地方和农民关系》所规定的赎金制,为容克贵族发展工业准备了巨额资本,并变大批破产农民为“自由”劳动力。德国仅用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发挥后起效应,在它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英法的重工业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可以直接购买世界上最新的技术成就从而缩短工业革命的进程;另一个原因是,普鲁士政府为武力统一德国,大力扩军备战和修筑铁路,首相俾斯麦公开在议会上宣布要靠铁和血来统一德国,发展军事工业,扩军备战,刺激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并带动其他部门的工业化。

      与德日模式不同,社会主义反常规工业化模式的代表是前苏联,因此这种反常规工业化模式俗称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同样具有反常规工业化模式的两个最大的特征,即政府的强力主导作用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前苏联建国以后,因为意识形态的压力,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确有必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但问题是前苏联要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模式都无法与其现实情况契合,在无外援、无外来资金、无正常的国际贸易、无爆发的横财的情况下,短期内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只有用斯大林模式,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集中本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