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建设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志忠(1968-),男,江苏宝应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农业史博士,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后研究人员,江苏 南京 210095

原文出处:
安徽史学

内容提要:

近代以来,农科留学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科技近代化进程。近代农科留学生为了促进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实现“科学救国”的愿望,在农业科技体制化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组织、创办中华农学会等全国性农业学术团体,创办《中华农学会报》、《林学》、《畜牧兽医》等农业科学刊物;组建中央农业实验所等全国性农业科研机构,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创建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积极投身到近代中国农业新学科的开拓之中,在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9)05-0005-07

      近代以来,随着爱国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或封建士大夫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促进了我国科技近代化的进程。1896年,罗振玉等人发起设立农学会(后改名务农会,又改名江南总农会),编辑、出版《农学报》和《农学丛书》,对于西方近代农学知识的引进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近代农业科技的确立和发展,乃是近代农科留学生纷纷归国以后的事情。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6年到1949年,中国农科留学生人数总计达2000多人(见下页表1)。在这支庞大的留学生队伍中,多数学生所学科目以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园艺、林业等为主。他们品学兼优,怀抱“科学救国”的理念,凭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尽管饱受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政局动荡、经济拮据、机构变迁之苦,仍然勤奋顽强地工作,成为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建设的进程。

      

      到目前为止,有关农科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方面的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只有少量相关的学术论文①。在有关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农业教育史研究的论著中,也有一些涉及农科留学生和体制化的议题②。

      近代农科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建设方面的探索卓有成效,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组织农业学术团体,创办农业科学刊物

      近代农科留学生为了促进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实现“科学救国”的愿望,在科技体制化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组织、创办了一批农业学术团体。它们性质宗旨十分明确,规章制度严密,组织管理成熟,在体制化方面趋于完善。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体制最完善的当首推中华农学会。

      (一)组织中华农学会,创办《中华农学会报》

      中华农学会主要是由留学生发起的一个专业性学术团体。它成立的最初目的是“研究学术,图农业之发挥;普及知识,求农事之改进”,组织形式则“仿照集股公司”③。1916年,从国外学农归来的有识之士王舜成(日本东京帝大农科毕业,苏州农校校长)、陈嵘(日本北海道帝大农科毕业,浙江农校校长)、过探先(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硕士,南京农校校长)、唐昌治(1907年赴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留学)等发起组织中华农学会。拟议甫出,梁希、邹秉文、秉志、许璇、孙恩麟、沈宗瀚、邓植仪、吴觉农、丁颖等积极h响应。1917年元月,中华农学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一致推举张謇为名誉会长,陈嵘为会长。

      建会伊始,会务活动主要限于江浙一带,后来逐渐扩展。其主要活动有举办年会、创办会报、主办奖学金等。

      自1917年成立起到1942年,中华农学会每年举行年会,没有间断。每届年会除报告及讨论会务以外,尤注意于论文宣读和专题讨论。1943年的第26届年会未能按时举行,原定于1945年在重庆召开,后因抗战结束,忙于复员,又延期举行。回南京后,决定于1947年在台湾召开,后因台湾发生事变,最后改在南京举行。1947年11月,中华农学会和在南京的17个农业方面的学术团体联合举行年会,到会代表共计600多人,其中中华农学会的会员代表480人,占全部与会代表的80%。这次年会是中华农学会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年会④。

      中华农学会于1918年创办《中华农学会报》。截至1948年,共出版190期,发表农、林、牧、水产、农业经济、农业教育、农业工程等方面的文章、报告、译文,共2500多篇1200余万字。由于会报专业性强,内容丰富,订阅者极其踊跃,国外订购和函请交流者也络绎不绝,被公认为是国内重要会报之一。

      为了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中华农学会也积极帮助政府遴选农业科研人员和学生赴国外进修或研究。例如1945-1946年,邹秉文多方努力募得赴美留学奖学金,由中华农学会分批选派前往美国留学。第一批派出了朱祖祥、侯学煜、蒋次升等50人。第二批李克佐、张德骏、余友泰等20人由美国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资助,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和伊阿华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机械,这些人获得硕士学位后都回到国内,成为中国农机事业的重要开拓者⑤。

      以中华农学会奖学金选赴留美的学农人数,与清华公费留美的农科学生不相上下,为我国农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二)组织其他农业学术团体,出版刊物和研究论著

      除中华农学会外,民国时期留学生组织或参与组织的农业学术团体还有中国科学社、中华林学会、新中国农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园艺学会、中华作物改良学会、中国农业经济学社、中国农业推广学会、中华稻作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具学会、中华昆虫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协会等等。

      这些农业学术团体发行科学刊物,定期召开年会,举行科学演讲,邀请外国农学家来华讲学,翻译出版农业科学书刊,为近代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的引进传播,为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兹将留学生组织(或参与组织)的主要农业科学学术团体列表如下(见表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