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2)05-0066-07 《管子》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是有争议的。且不去管这些争议,发掘其中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之思想及其价值,对于今天在发展经济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借鉴意义。 一、关于人地关系之比例问题 《管子》重视经济发展中的数量统计,《管子·山国轨第七十四》提出在全国开展资源调查的观点,包括土地、户口、财用、劳力、土壤性能,并区别各种数量的作用。(注:《管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478~483页。)正是在调查研究和数量统计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许多有关人地关系之比例的观点。 作者提出“地数”的观点。《管子·地数第七十七》载:“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是谓国用。”(注:《管子·地数第七十七》,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地”指地理范围及其资源,包括土地、出水和受水范围,及出铜出铁之山等,“地数”指根据对自然条件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使地理或资源优势成为财政优势,这是“国用”即国家全部的财政费用的来源。“地数”的观点,说明作者认为土地与资源是有限量的,“国用”既国家的财政费用也是有限量的。接着,作者介绍了利用地理条件取得自然资源的办法:“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天财所出,地利所在?’管子对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不赦。”(注:《管子·地数第七十七》,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502~503页。)即是根据地表颜色和其他矿物寻找地下资源,并且封山为禁。 作者不仅把陆地资源看作是“国用”的来源,还把海盐等海洋资源作为国家财政来源,《管子·海王第七十二》提出“海王之国”可以“官山海”“正盐策”以增加收入的观点。因为人人需要盐,提高盐价就可以增加国家收入;因为农夫妇女等都需要铁制农具和缝纫工具,提高铁器的价钱也可增加国家收入。(注:《管子·海王第七十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465~468页。)这虽然是盐铁官营之说,但这表明作者认为海盐等海洋资源也是国家资源,这实际上是扩大了对国土范围以及资源范围的认识。作者还认为如果自己国家没有海洋资源,可以“因人之山海假之”即利用别国的海洋资源,这种认识也只有居住在海滨之国的人们才能提出来。 《管子》书中提到“量壤”、“地量”和“地有量”的观点。“量壤”“地量”指每个农夫拥有一定的耕地,“地有量”是指土地有一定的收获量。《管子·治国第四十八》云:“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注:《管子·治国第四十八》,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管子·山权第七十五》认为“地有量”,即土地是有一定的收获量的:“高田十石,间田五石,庸田三石,其余皆属诸荒田。地量百亩,一夫之力也。”(注:《管子·山权第七十五》,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486页。)《管子·轻重甲第八十》说:“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注:《管子·轻重甲第八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530页。)六斗四升曰釜,釜十则钟,亩产一钟即六石四升,“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意即百亩收128石,亩产一石多。《管子·轻重第八十一》说:“河淤诸侯之国,亩钟之国也,故谷众多……”(注:《管子·轻重第八十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531页。)《管子·臣乘马第六十八》说:“一农之量壤百亩”(注:《管子·臣乘马第六十八》,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年版,第455页。)。上引文表明,农户土地为100亩,而总产量从100石、200 石到600石不等,收获100石左右为普遍情形,收获600石实属罕见。 考虑到《管子》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以及高产、低产、多熟制、河滩淤以及其他情况,100亩所产,大约为100石至200石。人们的粮食消费水平是多少?《管子·国蓄第七十三》说每月大男食四石,大女食三石,儿童二石。(注:《管子·国蓄第七十三》,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472页。)据此推算,成年男子一年就需要48石,成年妇女需36 石,儿童需24石。五口之家,一年大约需要108石。以年收入100石至200石,消费水平在108石左右,所剩无几。这种情况,可证之以战国时魏国李悝说的情形。《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说:“李悝为魏文侯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方百里之国的土地面积和可耕地面积都是不变的,如果人力的投入增加或减少,那么粮食产量也会增加或减少,或增加180万石,或减少180万石,此外,别无其他来源增加财富。一般情况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这剩余的四十五石,还不足以供一年之杂项消费和临时急需。(注: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国土面积和可耕地面积不变,耕地的粮食产量变化也有一定的限度,农户的消费水平不变,那么人口与土地之间就有一定的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