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33(2002)01-0001-06 马克思1844年4至8月寓居巴黎,写了一部手稿,后来经人发现后称之为《巴黎手稿》,在《马克思全集》中定名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手稿》中最早地表露和收存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现实与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理想、人的本质和人性复归、美与美的本质规律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学理基础,不从这个起点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不仅不能充分感受到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一出现就显示出它石破天惊的宏大气势,也不能追本溯源地认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一、艺术生产是生产的特殊方式 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有这样的表述:“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出了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强调艺术表现方式与意识形态中的科学、宗教、道德等等的不同之处。他说:“思维着的头脑”(指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思维)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这一观点,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上加以理解: 第一,马克思将艺术生产看做是一种生产创造,因此提出“艺术生产”的问题,认定艺术生产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这一问题提出的意义在于:将文学艺术这种在意识形态中更加漂浮在空中的部分,放在它不可能脱离的生活过程中考察,更能深刻地见出其本质。文学艺术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受社会物质生产的制约;就文艺创作过程本身来说,也是文艺家在找到生活材料后,以这些从生活中得来的对象材料为基础创造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这种创造的创造者,在各个时代中的地位与命运,基本上都与同一时代的物质生产者的地位与命运相似。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艺术生产者成为雇佣劳动者,为其雇主生产剩余价值。在这种条件下,艺术家也同时成为商品。 第二,马克思提出这一问题时,并非是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混同为一,而是强调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特殊性究竟表现在哪里,马克思并未直接回答;但在《手稿》所涉及的一些问题里,我们可以略见一斑。首先,从主体方面来说,要求从事艺术生产的生产者具有特殊的感觉,仅有一般生产者的感觉的人,是不能进行艺术生产的。要生产绘画,你就必须有能辨别形式美的眼睛;要生产音乐,你就必须有能辨别旋律的耳朵。总体来看,生产艺术品,主体需要有与所创造的艺术的丰富性相适应的感觉。其次,就艺术生产过程而言,马克思强调艺术对象(包括自然)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精神的原料。主体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对这种原料运用在艺术创作的源头上。如果主体能够完成这一过程,他就可以进行艺术生产。再次,就对象而言,《手稿》中强调“激情”,这是文艺作品内容的一个包容方面,因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具有情感的。“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第三,艺术生产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手稿》中说:“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主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扬弃私有制——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扬弃。如果生产和消费不是处在特有的社会条件下,那么生产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规律。“生产生产着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当生产出现后,更主要表现为消费制约和影响了生产。”犯罪生产了检查官,小偷生产了锁头。马克思将这一观点推广到艺术生产领域:“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作为生产的普遍规律,从物质生产来说,生产的产品是人的实现或是人的现实,从产品中可见到人的实现,实现是过程,而现实是结果。从艺术生产来说,艺术生产也是人的实现和现实。不仅是对创造者的实现和现实,也是对接受者的实现与现实。 二、人与社会的互制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被马克思归结为:“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人也生产社会”,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以一个特殊的个体”,“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马克思后来写的一些著作,实际上也在演化着这些观点。 马克思认为,对私有制的扬弃,是对人的全面复归,是人对自己生命的全面占有。他说“我们已经看到,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存在。”他还说:“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的理论意义是极其深刻的。马克思是把人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来看人的本质,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受到了歪曲,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自身发生了异化,就不能在社会当中全面实现自身的价值,本属于人的对象也无法被人所占有。如果把私有制扬弃,人性可以复归,这意味着人对自身进行重新创造,就是人生产人。人是通过人自身的实践创造了自身,在创造自身过程中,受到了私有制的影响,一部分人虽然有条件发展自身,但也受到钱的歪曲和阻碍。珠宝商只看到珠宝的价值,并不认识珠宝的美,这也是人的本质的歪曲。共产主义对人的解放不只解放无产者,而是对社会全体人的解放。溥仪当平民以后才知道自己是谁,才找到了自身。失去了自我,是地位把他异化了。消除异化的前提,人才能生产人,不仅生产自己,也在生产别人,人自身对自己本质的创造就是人生产人,生产自己的人为别人而创造自己的存在,在对象化关系中,也就生产了别人。他是对象的主体,他也是他对象主体的对象,他生产出自身便影响了别人,也就生产了别人,完成自身的生产也可以造就和影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