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译本谈起

作 者:
傅莹 

作者简介:
傅莹(1964-),女,湖南临澧人,副教授。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原文出处:
暨南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对20世纪前半叶我国对外国文论译介情况进行回顾,进而通过分析第一部文学概论译著,即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探讨外来文论传入中国的路径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并寻求中国传统文论向现代转型的具体轨迹。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1)06-0084-07

      甲午战争小国打败大国的惨痛,使得中国人意识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济和文化都有极大的发展,国力强盛,不可藐视。中国如果不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就会受辱挨打。于是在20世纪的初期,兴起了学习日本的热潮,既有官派和自费的留学生去日本实地研读考察,也有大量文化传播和译介活动。这一切,不自觉间改写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当时翻译的书籍有政治、哲学、经济、文化和文学等,而外来文学理论专著(注:本文指的外来文学理论,是指19世界末期德国实证哲学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基本理论表现形态。当时的中文翻译就叫文学概论,与今天的文学概论意义一致。概论一词也是同时期由日文翻译过来。)的引入虽然在五四之后,却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直接提供了新的撰写模式,并在体系、框架、观念、范畴乃至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可供操作和模仿的具体对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开端,即有关日本文学理论家本间久雄(1886~1981)的《新文学概论》的译介,是我们今天回顾检讨中国现代文论史时,应予重视和分析的,它最先也最全面地描述了西方文学理论界的基本状况,为前辈学者推开了了望西方的第一扇窗口。

      一、20世纪前半叶外国文论的译介

      1904年发表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被学界誉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1]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蜕变;而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却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新观念、新体例、新范畴乃至理论体系的成型,比之一篇具体的文学批评来说,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更为漫长。古代文论向现代转型,首先应该归功于翻译界,因为它直接输入了新的学术资源和学术模式,为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型直接提供了现成样板和知识范型。我们不妨还原历史语境,从文论著作的翻译情况入手,寻迹20世纪中国文论变化的轨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以及中山图书馆馆藏书目统计,1920年至1937年国难前的这一段时间里,杂志上翻译介绍的论文以及初版的文学批评、文学思潮、文学史等著作不计算在内,仅仅翻译过来的文学理论著作,就有27种;1937年至1947年间约7种。以下列举部分译著:

      1.欧美著作的翻译。美国温彻斯特(Winchester)著《文学批评之原理》,景昌极、钱新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1924年出版,共4册,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有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印的完整版本。英国哈德逊(Hudson.N.H.)著《文学研究法》(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itera-ature),宋桂煌译,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出版,次年再版。美国卡尔佛登(Calverton,V.F)著《文学之社会学批评》(The New spirit;a Sociological Criticism of literature),傅东华译,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出版。德国叔本华原著、英国Saundess.J.B转译《文学的艺术》,陈介白、刘共之翻译,北平人文书店1933年出版。美国汉特(Hunt.W.H)著《文学概论》,傅东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铅印,1947年再版(中学生文库)。干恩(Gunn.S)著《文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literature)王焕章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

      2.日本著作的翻译。厨川白村著《苦闷的象征》,丰子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初版,1932年再版;平林初之辅著《文学之社会学研究》,方光焘译,大江书铺1928年出版(1929年再版名为《文学之社会学的研究》);小泉八云著《文艺谭》,石民泽注,上海北新书局中英文对照本,1930年版,另外还有他的《文学入门》《文学讲义》等。夏目漱石《文学论》1931年出版,升梦曙《现代文学十二讲》1931年出版。本间久雄著《文学研究法》,李自珍译,北平星云堂书屋1932年出版;荻原朔太郎著《诗的原理》,孙良工译,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出版(列入新文化丛书);吉江桥松著《西洋文学概论》,高明译,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小泉八云著《文学十讲》,杨开渠译,译者出版社1937年出版;藤森成吉著《文艺新论》,张资平译,1937年出版;丸山学著《文学研究法》,郭虚中译,生活书屋印书馆1937年出版;青木正儿著《中国文学概论》,隋树森译,南洋图书公司1940年出版,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第二版;儿岛献吉郎著《中国文学概论》,隋树森译,世界书局1943年出版。

      3.前苏联著作的翻译。罗达尔森著《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孟克译,上海光明1937年出版(属文艺伦理丛书);伊佐托夫著《文学修养的基础》,沈起予、李兰译,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发行;米尔斯基著《现实主义——苏联文艺百科全书》段洛夫译,上海朝锋出版社1937年出版;维诺格拉多夫著《新文学教程》楼逸夫译,上海天马出版社1937年版(后来以群重译,重庆联营书店出版1946年出版);前苏联伊可维支著《唯物史观文学论》,戴望舒译,上海水沫书店1930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文艺丛书);西尔列索著《科学的世界文学观》,任白戈译,上海质文社1940年版,顾尔希坦著《文学的人民性》,戈宝权译,香港海洋书局1947年出版(1949年北平天下图书公司铅印本华北第一版;1951年天下出版社铅印第三版)。

      20世纪20~30年代文学理论译界的特点是视野开阔,与当时世界文坛的步伐基本一致;译家所选文本简洁易懂,新颖实用,注重开启民智、教育大众的社会作用。其中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以及3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汉特的《文学概论》。这里只就本间久雄的理论先作有些分析。因为他的《新文学概论》是最早翻译过来的文学理论著作,而且对后来中国现代文学基本理论的整体构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