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2001年11月23日,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摄影文学研究机构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我们想知道为什么要成立摄影文学研究所? 余:对一般人来说,摄影文学似乎是一个新东西,实际上它的历史已超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最早产生的摄影文学是摄影小说(开始叫连续摄影、摄影故事),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中国的摄影文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既与欧洲传入有关,亦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绣像小说和署诗款的中国画的影响不无联系。当时摄影家严茨平创作的摄影小说《赵二先生》、《一封信》就是摄影文学产生之初的优秀之作。此后,在国外摄影文学不断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的摄影文学创作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一直处于一个断裂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开始广泛交流,摄影文学才在我国再次得到发展。1982年《连环画报》上发表了摄影小说《追求》,受到读者欢迎;不久,《青年文学》、《解放军画报》等30余家报刊相继辟出版面刊载摄影小说。80年代中期先后正式出版了《摄影小说选集》、《摄影小说集》。1986年、1990年先后举行了第一、第二届全国摄影小说大奖赛。进入90年代后,摄影文学得到更大的发展。1993年成东方主编的《中华摄影文学》问世,1995年11月全国首届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举行并出版了《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2001年1月《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以下简称《导刊》)创刊,这是摄影文学界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已经并必将对摄影文学乃至整个文学艺术领域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导刊》创刊以来,众多媒体予以报道和评介,摄影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壮大,摄影文学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摄影文学已成为文学艺术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与摄影文学创作繁荣相比,摄影文学理论研究显得有些沉寂。在整个20世纪的80、90年代理论成果不多;《导刊》创刊后虽有较多版面发表理论文章,但还处于自发阶段;90年代已在一些省、市成立了专门的摄影文学创作协会,而摄影文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一直没有;可以说,摄影文学的理论研究还处在一个零散、自发、起步的阶段。这个时候,特别需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组织地及时参与进来,集体攻关,系统研究。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的成立,可以说是适时而出,应运而生,具有某种必然性。 除上述的大背景外,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的成立与其注重自身的学科建设也分不开。岳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是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在近年的高教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科的建设、改革与拓展,在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尤为突出的成绩。摄影文学已显示出了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潜质和巨大能量。我们是将摄影文学研究提升到学科建设和改革的开路先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成立摄影文学研究所是岳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自身学科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需要。 我在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从2001年3月初步蕴酿,到11月正式成立,经过了半年多的筹备,其间得到了各方同仁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导刊》主编成东方先生、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凌烟教授、岳阳师范学院院长彭时代教授等,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王朝闻、汝信、金坚范、王先霈、程文超等著名学者给予了热忱鼓励和支持。《文艺报》常务副总编贺绍俊先生给摄影文学研究所的题词是:“摄影文学是学术研究的处女地,大有作为。”我稍作调整,借用作为了本访谈录的标题。 2、于:如您在前面所论,摄影文学在中国虽然有70余年的历史,但它的勃兴则是近20年特别是近几年事,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 余:中国摄影文学在近20年特别是在近几年勃兴,具有某种必然性,据我的看法,其主要原因大致是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图文信息化时代,也有人称其为“读图时代”或“图文传媒时代”。在“读图时代”,图和文结合得非常紧密,从而把直观性、具体性和抽象性融为一体,充分地满足了人们感官的审美需求。在信息时代,爆炸的信息与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形成了新的矛盾,各种媒体都在力求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多媒体技术正是在这一点上有自身优势。并且,图像符号的直观性也大大增加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便捷。图文结合的摄影文学在这时候发展和勃兴可谓适逢其时。 第二,从审美接受方式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美感经验愈来愈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某种单一的美感体验,而更喜欢复杂而丰富的审美感受。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审美感官。文学文本的接受对视觉的要求只停留在一般、日常状态的感知水平,马克思所说的“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来说,则无法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一般的摄影作品,作为单纯的视觉艺术,接受者容易只拘泥于影像对象的空间而无法进入一种“灵的空间”(宗白华语);将文学文本与摄影作品有机结合的摄影文学,则既能充分地调动和运用接受者“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去阅读艺术文本,又能借助语言艺术的语言描绘,让接受者尽情去感受、想象、体验艺术文本那“超以象外”的艺术之境。因此可以说,摄影文学的勃兴也适应了现代人审美感受丰富、复杂化的需要。 第三,真诚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和执着探索,也是促成摄影文学勃兴的原因之一。在人类文化史上,几乎每一种文学体裁产生之初都被人不理解,小说在中国产生之初被座为是“稗官”、“野乘”,而被人看不起,那时人们视诗歌、散文为正统文学;戏剧产生之初亦被当作“俗文学”而只能在市井中寻找立足之地;电影艺术在法国产生之初更是被当作下里巴人的“杂耍”遭受歧视,一些有身份的人想去看时居然要把脸遮起来,以免被人发现而有失身份;等等。摄影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同样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和轻视。《文艺报》领导和成东方等一批有识之士为摄影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切实的贡献。成东方摄影文学为自己的生命,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摄影文学,我的生命。”“我热情歌唱是为了你,孜孜探求是为了你,离乡背井是为了你,呕心沥血是为了你,日夜奔忙是为了你,满头青丝染成霜也是为了你。我用生命之血浇灌你,用深挚的祝福伴着你。”(《导刊》2001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