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海峰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厦门361005

原文出处: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内容提要:

本文反驳了否定“科举学位说”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国近代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清末的科举学位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学位的所有特征,当时不仅西方人和中国人将科举名位看成是一种学位,而且连在中国引进西方学位制度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日本也将科名认定为学位。科名的学位性质毋庸置疑,“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名位是一种学位的说法尽管由来已久,但一般中国人却所知甚少,倒是一些西方人更为了解。在重建中国学位制度的1981年,著名核物理学家张文裕教授曾谈到:“把我们中国的科举制度认定为最早、最老的学位制,这在30年代我在英国留学时就听说过了,像加速器的发明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考考夫就亲口对我这样夸耀过。”随后不久,一些中国学者发表了有关科举制的学位性质的论文。1996年,我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一书中,对科举的学位考试性质也曾做过详细而充分的论述。最近,见有论者撰文对“科举功名学位说”提出商榷,极力否定科名的学位性质,所用的基本上是其他人(包括我的论著在内)使用过的二手资料,所得结论则似是而非。为此,特革本文,以做澄清。

      一、东西方学位大同小异

      首先应该指出,称科举制度为学位制度不够严密。科举制度是一种古代的文官考试制度、高等教育考试制度,也是一种学位考试制度,但不能直接称科举制度为学位制度,我们只能称其中的科名为一种学位。科名是指进士、举人、秀才等科举名位或科举功名、科第名称。中国的科名从层次分级、终身性到标明一定的文化水平、分科设立等方面看,都与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学位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科名是一种学位可以说是“形神兼备”,16世纪以来那么多的西方人会将秀才、举人、进士看作学位,是有充分理由的。

      从层级方面来看,科名与西方学位正好相同。中世纪欧洲大学中,最初只有博士一级学位,而唐宋时期只有进士或明经等一级科名。发展到近代,欧美各国通行的是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制,而明清时期西方人来华时,他们所看到的科举制也演变为进士、举人、秀才三级的科名了。另一类似之处是,秀才一级不能任官,到举人一级就获得了任职的资格,这与欧洲近代以前大学中规定只有硕士以上级才能任教职是一样的。因此早先欧洲也称硕士为Licentiate,意为领有开业证书的人,19世纪以前不少西方人便将举人译为Licentiate。

      科名之所以具有学位性质,还有一重要原因是科名仅为任职资格,并非实际官位,我在相关论著中曾专门谈到这一点,但这一要点却被否定“科举学位说”者刻意回避。科名与官职是两码事,它既不是官位,也不是爵位,获得科名者具有一种非官非民的身份。考取科名只是获得了一种资格,在多数朝代还需参加任职考试才能入仕。著名教育家韩愈年轻时参加4次科举考试后,好不容易才获得了进士科名,但后来连续3次参加吏部的铨选考试未能被录用,多年处于有“学位”无工作的待业状态。明清时期进士要经过朝考或翰林院散馆考试才能任职,举人也要等待挑选补充官阙或教职的机会,有的人获得举人、进士科名后长期等待官职空缺未能入仕。

      应举者读书——考试——及第的目的多数是为了获得官职,就像现代人读书——考试——获得学位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就业或取得一个更好的职位一样。然而,如同现代有个别人攻读学位纯粹是为了求取一种荣誉而没有功利的目的,科举时代也有一些人博取科名只是为了获得学术文化活动的有利条件,中举后长期居于乡间,有的人应举仅仅是为了追求科名的荣誉而不是为了当官,尤其是一些70岁以上的高龄考生。这充分体现出科名代表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是一种学术头衔,与西方学位相同。

      学位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不可剥夺性。科举时代士人一旦中举及第,其举人、进士名号将伴随终身,不可分离。“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既然举人、进士是一个人才学水平的标志,便具有终身不可移易的特点。官职可以升降,职称可能随职业的改变而变动,但只要不是发现其获得学位过程中有作伪行为,代表一个人学术经历和水平的学位与科名则是不可褫夺的,即使其日后触犯法律处以重刑也是如此。获得进士、举人等高级科名是很荣耀的经历,任何时候填写履历都可以加上此头衔。就像现代人喜欢将博士头衔展示出来一样,近代以前科第出身者也念念不忘自己的科名。甚至在科举制废除后,进士还是一个光荣的头衔,如蔡元培在1923年写自己的简历时,将“一八九二年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作为第一个履历。因此,中国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貌似而且神似。

      至于说科名授予权的归属问题,既然法国等国有由政府授予的国家博士,则由政府授予或由学校授予并不是区别是否学位的依据。现代中国的学位虽然一般由高校授予,但也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学位条例和证书。另外,谁都不能否认当今通过自学考试本科段考试后获得的学士学位,而自学考试便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国家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而且,秀才是生员的俗称,所谓生员,即府、州、县学的学生,获得秀才头衔与学校密切相关。所以说,科名授予权主要归属政府并不能否定科名的学位性质。

      授予数额的多寡和考试内容的同异也非学位制度的本质特征。现代学位制度也不是都没有限额。比如现代中国每年的高考和研究生招生考试,都有录取人数的限制。1977、1978年都有近600万人参加高考,但录取率仅有4.8%和6.8%,竞争同样十分激烈。而考上本科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后来都获得了学士学位。明清时录取的进士和举人数额在当时也不算少,西方来华人士就曾惊叹中国的进士、举人人数大大超过欧洲国家的博士、硕士人数。顾炎武说明末秀才不下50万人,数量可谓不少。高考按省划分数线定额录取,也与科举时代按地区或省份分配名额如出一辙。科举名位与西方学位相比虽有某些区别,但只是小异,而两者从性质到形式总的说来却是大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