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具有两亿多受教育人口的中国教育系统,在进入这个充满竞争的“地球村”之后,要在法制、体制、机制、体系、专业、课程等各个方面作一定调整,以适应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要从“对我有利”的原则出发,力求兴利而除弊。 本文所说的“教育类型结构”是指某一教育体系中按照培养目标划分的各种教育类型的组成、配比及其相互关系。不包括按照教育对象、办学主体、办学形式、专业科类划分的教育类别。它的合理化程度,关系到该体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水平,也关系到该体系在全球化运作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广、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既不能故步自封、妨碍开放,又不能不顾国情、盲目依从,更不可仓促应战、自乱阵脚。在推进教育类型进一步合理化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就此简略介绍相关的国际背景情况,并对我国的有关对策发表个人之管见,以求教于各方专家。 一、国际背景 在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历史时期,受教育人口数量有限,教育体系往往只有“单轨式”的通道,人们主要关注于教育层次的构成和层次间的晋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普及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都对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促使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Differentiation)。这种分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这种趋势,较典型地反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两个《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以下简称《标准》)中。这是该组织为统计各国五花八门的教育情况而制定的“教育统计标准”,然而恰恰可以反映世界多数国家教育体系的共性部分。 第一个《标准》制定于1976年,这个《标准》把被称为“教育核心”的“从学前教育、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和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分为8个教育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中,包含若干学科领域和相关的课程计划组,没有明确的教育类型的划分。 第二个《标准》修订于1997年,该《标准》按教育体系的“发展阶梯”划分为7个层次,与第一个《标准》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在第2层次到第5层次,划分出A、B、C三种不同的教育类型。 ——“A”类型,是一种“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类型。第2层次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所以“2A”,是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的“普通教育”,为进入高中阶段的“3A”或“3B”做准备。“3A”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为升入高等教育阶段的“5A”做准备,“5A”是包含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在内的一个层次,完成“5A”学业的学生还可进入第6级,即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B”类型,是一种“职业前或技术前教育”(pre-vocational or pre-technical education)。第2层次的B类型,即“2B”,是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的“职业前或技术前教育”,主要为升入高中阶段的“3C”做准备,完成“3C”学业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市场,也可以继续升学;所谓“3B”,就是相当于我国高中阶段的“职业前或技术前教育”,完成“3B”之后进入“5B”,“5B”同样包含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在内,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毕业后进入劳动市场。 ——“C”类型,完全是“职业或技术教育”(vocational or technical education)。所谓“2C”,就是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3C”是相当于我国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毕业后都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市场,也有继续升学的通道。 第4层次与第3层次相比,其教育内容主要不是加深而是拓宽,“4A”为要求升入“5A”或“5B”继续学习的“3C”毕业生作准备;“4B”为部分“3C”毕业生进一步扩展就业能力而设置。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8年对欧洲和亚太地区1996年情况的统计,在被统计的38个国家和地区中,以高中阶段为主实行分类型教育(分流)的有29个,其中职业教育学生数比例超过50%的有18个;有4个国家和地区以高中后分流为主;还有5个国家和地区是在小学后开始分流。 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变化,会牵动教育体系全局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将是未来国际人才市场上人才流动的主要部分。因此,深入研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情况,是实现教育“国际接轨”的需要,研究世界各地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变迁趋势与规律,将有助于增强我国教育在全球化形势下的适应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大学数及其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有人估计:从1200年至1985年设立的1854所大学,其中有1101所、占总数的59%是在1950至1985年这35年时间里成立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统计:1991年全世界大学生人数已有6500万人,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5倍。值得注意的不仅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还有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鉴于大量不同背景、不同特性的学生涌入高等学校,原有的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他们多样性的要求;同时,空前规模的经济建设向高等教育提出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从而迫使高等教育重新进行自己的功能定位,扩展自己的功能范围,它在继续完成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承任务的同时,还要涵盖多种多样职业和技术的准备。这后一种功能就逐步演变成新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