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

作 者:

作者简介:
薛晓阳,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

原文出处:
教育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崇拜偶像,是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及其教育策略是德育理论研究的新内容。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及其教育干预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虽然不像许多人所夸张的那样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诸如崇拜明星、伟人,甚至历史反面人物等,作为新萌发的一种偶像文化,确实以其特有的方式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

      青少年偶像崇拜具有下列定义特征:(1),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必然阶段,其内容和方式可能随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而有所变化。青少年偶像崇拜与其心理成熟过程密切相关,是特指伴随现代青少年发展过程,并反映其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它不同于宗教文化意义上的那种反映人类对超自然力的恐惧、敬畏、忍耐与服从的精神文化心态。(2),偶像崇拜尽管存在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特征,但就整体而言具有一定的选择倾向,其共性的文化特征是“流行性”、“青春性”和“情感性”。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感染和支配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被所崇拜偶像深深地吸引,并产生情感的共鸣,整个身心融入青春偶像的精神世界之中。(3),青少年偶像崇拜虽也包涵一定的价值内容,但其崇拜方式主要是外部形象的欣赏与模仿。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对象往往都具有鲜明的,能够同青少年心理倾向相共鸣的外部形象特征。即使指向于政治人物,甚至反面人物,也主要指向于其外部形象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性是青少年偶像崇拜最重要的本质特征。青少年被形象所吸引,也被形象所感染,最终也以形象侵入和形象模仿表现出来。(4),偶像崇拜能够产生超越于现实和自我的情感体验,它排斥现实生活内容,使青少年迷恋或向往远离现实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同时,它还常常削弱青少年自我约束机制,产生超越于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诸如冲动、破坏、超脱等行为表现。

      教育干预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虽然在理论上还未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在实践上早已在传统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运用。50—60年代是我国传统思想教育最为成熟,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年代。作为传统思想教育重要标志的“榜样教育”曾经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榜样之所以具有那样巨大的影响力,其重要的理论原因,就是榜样与偶像的完美结合和协调统一。那时的榜样即偶像,偶像即榜样,教育榜样与青少年偶像崇拜是指向于同一客体和对象。保尔、卓娅、苏拉、刘胡兰等英雄人物曾是一代人的教育榜样和崇拜偶像,他们曾以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整个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如今,当许多人回忆起自己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时,仍然为这些曾经引导他们成长的教育榜样感到激动和自豪。在传统教育中,教育榜样包含着强烈的偶像特征,他们不但具有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等教育榜样的价值特点,同时在教育和艺术的塑造下,具有完美的符合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外部形象特点。因此,教育榜样在借助于偶像影响的条件下,产生了超越于自身影响力的教育效果。

      教育榜样与青少年偶像指向的一致性,使得青少年偶像行为在传统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教育功能,这是传统教育以积极方式干预青少年偶像行为的特殊表现。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及其青少年文化心理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榜样在其外部形式上显得越来越缺乏魅力,并常常远离青少年的心理需要。青少年很容易将偶像崇拜的对象指向于新的更能接近于他们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客体,从而导致偶像选择与教育榜样的分离。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偶像选择与教育榜样的一致性和积极性,因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出偶像行为的教育干预问题。两者的分离使偶像行为成为游离于教育榜样之外,甚至与教育要求相抵触,具有消极特点的行为现象。它还产生许多连锁性和破坏性的影响,如使榜样教育、理想教育失去昔日的光辉,并陷于困惑之中。一些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榜样教育和理想教育存有抵触,许多中学生坦言“榜样没有用”或“我们不要榜样”;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当今中学生称之为“没有榜样的一代”。在这种新的教育背景下,从理论上提出偶像教育的命题,应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干预青少年偶像行为,还因为其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发展意义。从理论上讲,青少年偶像崇拜虽然有不良的行为表现,但在本质上还不能说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品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对青少年偶像崇拜持淡化和不干预态度的原因之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它在青少年道德发展和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青少年偶像行为是一种具有综合特征的行为表现,是社会、文化和道德在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的特殊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道德和价值指向性,能间接地反映和制约青少年个性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从实际情况看,青少年偶像崇拜多指向于富有“流行性”特征的人物形象,甚至指向消极人物的形象特征。此外,偶像崇拜也可能是干扰青少年这一特定年龄阶段个性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依据心理学的研究,青少年期是个性成熟和发展的关键年龄。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越来越关心儿童期所未曾关心的问题,如人类生活问题、政治历史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等,这对于青少年阶段的社会化过程显得特别重要。然而,过度的偶像崇拜可能削弱和干扰青少年社会认知的扩大和分化过程,使他们沉浸于偶像想象的心理世界之中,而冷漠周围客观世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一些典型的、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报导已清楚地显示这一点。为此,对青少年偶像行为给予及时、合理的教育干预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