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尊的误区与现代文化的选择

——对一种东方怀古情结的批判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争鸣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人将近年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关系比喻成西方人打一个喷嚏,中国人就张一张嘴。这话听起来虽有些刻薄,但倒也的确道出了中国文化界的某种尴尬的处境。缺乏自己的理论话语,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边嘀嘀咕咕,唠唠叨叨。于是中国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西方人数百年的理论话语复述一遍。中国人也讲起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也讲起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还讲起了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

      但是在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中,有人却渐渐悟出中国人应该言说自己的话语。只有如此,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喊出自己的声音,显示自己的存在。有人并且发现其实中国人的失语并不是近来的事情,上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即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之初就已深深地埋下了失语的祸根。那就是彻底打倒旧文化、埋葬古典文学、扼杀文言文和繁体字。这样一些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与优势的东西竟被毫无理性地加以废弃,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沦丧。而这种传统文化恰恰是能在世界上喊出自己的声音和显示自己存在的东西。于是呼唤文言文、繁体字以及形形色色传统思想的再度青春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连《二十四孝图》、《女儿经》这样一些鲁迅先生曾给予坚决批判的东西也得以死灰复燃。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一种冠冕堂皇的名义之下,即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反对全盘西化和西方后殖民主义的旗帜下进行。

      一个怀古主义的幽灵在京华大地徘徊!

      在一片怀古主义的声浪中,于是有的学者开始撰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清算,这当然是很智慧并且是非常策略的,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之肇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厄运。比如说,为什么中国近百年来出不了一个世界级的诗人,而中国是出现过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国度啊?又比如说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言说自己的话语,而老是那样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啊!而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智慧的民族啊!我们的东方式智慧到哪里去了呢?!

      于是人们发现这都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头没有开好,陈独秀、胡适之们不该那么义无反顾地打倒中国传统文化,是他们的激进主义把事情搞糟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拨乱反正,重新回归传统,重新祭起文言文与繁体字的旗帜,重新浸淫于“经、史、子、集”的文化长河。回到民族传统的基点,重新开始言说自己的民族话语,以找到一个与西方现代话语相抗衡的话语系统,这种恢复民族话语自尊的用心是多么良苦!

      当然他们也不反对民族文化的适度进化,只是这种进化是在维护旧质基础上的点滴改良。所以他们对胡适之陈独秀们的“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感到痛心疾首。这种“要么新文化,要么旧文化;”“要么文言文,要么白话文”;“要么革命,要么反革命;”“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根本就不给传统文化留下一席之地。

      对于“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与中国新文化的选择的关系问题我已有另文详说,这里只想提及的是这些“独断独行”的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们的“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果真是他们从西方引进或者是他们自己的发明?

      其实这种思维模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而并不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严格地说来所谓“二元对抗”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一元观念,即一统观念。其本质在于否定多元相容,兼收并蓄。如果追溯中国文化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政局多元也随之带来了学术思想的多元,其时各种学术流派百家争鸣竞相发展十分活跃。但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焚书坑儒建立了一个一统的政权,随之也便实施了文化统制政策,差不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断裂。随着秦王朝的覆亡,在文化上重新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巩固皇权政治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来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学定于一尊,文化重新归于一统。其后中国封建的文化历史又何尝有过真正的理论创建,有过真正的百家争鸣,多元相容的时代?这不正是一个“二元对抗”的形象历史?胡适之与陈独秀恐怕也正是在不自觉的意义上使用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来反对传统文化的。这种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战法恐怕陈胡也是未能意识到的。因而胡陈在主观上企图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而在客观上却难以做到,甚至连其思维模式也还是传统赋予的,这不正可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何等强大的力量,连胡陈这样的激进主义(并非贬义)者也难以逃脱其巨大的阴影,不正好反证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如不具备摧枯拉朽的革命魄力就不足以动摇传统文化的坚固根基吗?!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直在以顽强的姿态与新文化激烈的竞争着。只不过是以一种隐形的文化结构模式在不声不响地制约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彼此消长的竞争体现于一次次中国的政治运动与文化文学运动之中。三、四十年代的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到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民歌运动,再到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都有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成功反击。王权思想、迷信观念、等级制度、非法制的观念与主张科学、民主、自由与法制的现代文化始终处于对抗的状态。事实是由于传统巨大的潜在影响,现代文化始终未能建立起自己的尊严。当然现代文化尊严的未能建立不仅是狭义的文化问题,而且还与广义的文化即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物化形态的确也给予了适当尊重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