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作家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源远流长,兴起于春秋战国,在汉初的“毛诗序”和《礼记·乐记》,已经奠定了基础,一直管到明清两代。这当中,曾经二次受到外来文艺理论的大力冲击。一次是佛教文化,奇怪的是,在当时伸教文化占据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传统的儒家文艺理论却巍然不动。刘勰这样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大家,他受到佛教文化的包围和影响,并著有《灭惑编》等佛教著作,可是,他的文艺理论名著《文心雕龙》,遵循的仍然是儒家传统的“征圣”、“明道”的文艺观点,宣传的仍然是“心物感应”的儒家诗说。这说明了什么呢?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艺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方面则说明了文化的优势在于文化本身的力量,它并不完全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第三方面,它还说明真正的文化优势具有宽容性,两种文化完全可以和平共处。

      明中叶以后,更大的一次冲击和考验来了,那就是近代西方的文艺理论。这一次,情况可不同了,西方文艺理论不说全部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至少基本上已经取代了。首先,我国近现代一些有成就的文艺理论的大师,如象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他们不是坚守传统文艺理论的阵地,而是基本上倒向了西方文艺理论。其次,传统文艺理论中的一些名词术语,都改变成西方文艺理论的名词术语了。如“文心”、“诗品”等,改变成了“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其三,对于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也都改用近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例如研究《文心雕龙》,一时成为风气,称为“龙学”,可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大多都是现代文艺学的方法。最后,总的思维变化尤其明显。康德把人的思维方法的能力分成三种,即感性、知性和理性。西方思维,一般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也就是说,从客观对象出发,经过逻辑的分析,以达到体系的建立。中国古代则不然。我们看重感性,不是看重客观对象,而是看重主观的感受;我们看重理性,也不是看重系统性和整体的把握,而是看重道与自然,看重物我两忘、天人契合。至于知性,我们更认为是形下之器,不予重视。正因为这样,我们就不是从感性经由知性,以达到理性,而是由感性直接跳跃到理性。这样做的好处,是感触兴发,灵思妙悟,富有启发性,而缺点则是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容易以玄解玄,愈解愈玄,终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西方文艺理论到中国来,可说基本上改变了中国文艺理论的面貌,使之从古代的走向了现代的,从玄学的走向了科学的。对于这一情形,我们应当怎样看呢?我们又将怎样建立我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谈几点意见:

      第一,我们对于民族特色,既不要作狭隘的理解,也不要作固定的理解,而要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东西,理解为民族特色。《阿Q正传》是受了外国小说的影响,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某种心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改革和革新,因此,它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西方文艺理论如果优越于我们,我们就只能继续接受,而不能排斥或拒绝。文化上排斥或拒绝先进的东西,就等于自甘落后。目前,西方文艺理论,无论在客观精神、分析精神、科学精神和形而上的理论思维方面,都超过我们,我们不能因为不是我们民族的特色而加以排斥。反过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把不是我们的东西吸收进来,加以融化,成为我们民族的新的内容和新的特色。这样,我们的民族特色就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充实和发展,日新月异。

      第二,对于外来的文化优势,我们要吸收,容纳和消化;对于我国固有文化的优势,我们也不能数典忘祖,视而不见。我们要整理、继承和发扬光大。从文艺理论方面来看,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许多已经凝聚为我国文艺理论的优势,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仍然是我们的骄傲。例如重情的特点,重文的特点,重玄的特点。所谓重情的特点,包括二层意思:一是重视亲身感受,象梁启超所说的,笔锋常带感情;二是重视人情世故,重视以礼教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所谓重文的特点,也包括二层意思:一是重视文彩,重视文彩出众,这与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视说理缜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二是重视审美精神,讲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所谓重玄的特点,仍然包括二层意思:一是讲究哲理,二是讲究言近旨远,寓理于象。

      第三,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还须进行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中国人的比较研究,我们要重视;外国人的比较研究,我们更要重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外国人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特色,有时看得比中国人还要清楚,还要准确。例如哈·奥斯本,在他那本《美学与艺术理论》一书中,就对中西的美学理论,作出了十分精彩的研究。他说,西方的文艺理论是自然主义的追求表面的真实。而中国的文艺理论是非自然主义的,重视作品的本身和作品所反映的艺术家的人格。拿画竹来说,西方重视的是要把竹子画得维妙维肖,这样画,画不了几次,竹子就没有什么可画的了。中国画不同,他强调的不是竹子本身,而是竹子所表现的艺术家有精神和人格,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宇宙根本原理——道。正因为这样,所以画竹的艺术在中国所强调的,不是竹子而是笔墨。笔墨不仅是绘画的工具,而且是画家精神的灌注。所谓笔情墨叙,就成了中国画十分重要的一个美学原理。竹子有限,笔情墨趣却无限,因此,画家可以无穷无尽地画下去。从这里,奥斯本看到了中国艺术的民族特点,看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优越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