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传统研究”笔谈

作者简介:
殷国明 暨南大学 黄修己 中山大学 刘斯翰 《学术研究》杂志社 龚剑祥 广州师范学院 吴宏聪 中山大学 严浩彰 华南师范大学 费勇 暨南大学 王剑丛 中山大学 黄新康 华南师范大学 刘炎生 华南师范大学 程文超 中山大学 邓国伟 中山大学 杨鼎川 佛山大学 吴定宇 中山大学 陶原珂 《学术研究》杂志社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者按:为了在世纪之交,加强对本世纪文学发展的研究,今年10月8日本刊与广东中国文学学会现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了“20世纪中国新文学传统研究讨论会”,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发了这组笔谈,希望能为今后本刊展开有关的讨论和研究开一个头。

      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传统”的提法,是为了开展讨论而设的,对这个提法本身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不同的理解。比如“新文学”这个概念,有人只用来指“五四”前后二三十年间出现的、能够体现“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中国文学;有人则用来指“五四”前后至今的中国现代白话文学。那么,“新文学传统”一说,从前者看来,自然是指称“五四”精神影响下产生的文学传统了;从后者看来,则可以指称“五四”以来形成的现代白话文学传统,其包容范围更大一些,传统形成的时间可以晚一些。而如果从整体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角度来看的话,20世纪的新文学在整体上是否为下一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可以继承和发扬而又不同于以往中国文学的某种新的文学精神、文学方式,或新的文学传统呢?不过,“20世纪中国新文学传统”的提法又是有一定规定性的,它指的是在20世纪中国形成的文学传统,它应该是有别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具有某种新质的文学传统。

      新文学传统的生成意义

      无论从文学本体还是客体意义上看,只要稍微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新文学作一比较,就不难列举出种种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新文学作为一种存在的传统,确实是有许多明显特征的;例如它的开放性、自由探索精神、启蒙思想、个性主义,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不从更高深的层面考察和思考这种传统的发生和形成,不进一步研究“传统”在历史转换中新的内涵,这些个别的特征意义就会被过去的历史所吞没。人们会习惯地发出追问:难道中国古代文学中就没有接受外来影响的传统吗?就没有人道主义吗?就没有对形式美的追求吗?……

      无疑,这种习惯性的追问并不能把古代文学与新文学传统等同起来,因为每一种现代的成果都可以追溯到人类初期的文化;但是它构成了一种分辨传统的威胁,能够把一切创造性的因素纳入既定的历史轨道之中,用过去的依据解释现在,使现在和未来的意识服从过去,使对文学的认识局限在一种“过去式”的思维模式之中,永远是过去吞没现在,而不是相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确定新文学传统是什么的时候,首先应考察新文学传统是怎样发生和形成的,因为正是这种发生和形成的特殊性,真正造就了新文学传统的前所未有的性质。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中国新文学传统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这种不同正是它们不同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传统”也有了“新”与“旧”的区别。

      传统的发生和形成是历史过程,是在过去的延续中凝结下来的,古今中外皆如此。但是,在现代社会到来之前,传统的形成基本上是一种编年史的延续,是在一种人们习惯的单一的时空形式中存在的。换句话说,传统作为一种存在,是被某种特定时间和空间观念所规定,并且由这种观念所决定的。没有时间和空间,传统就无处栖身,而传统的发生和形成则持续了这种时空,使得无序变成了有序。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状态造成了一种稳定的时空观念,古代文学中的承前继后使传统不断延续,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维系在时间的链条之中,很难挣脱开去。

      然而,当新文学产生时,这种固定的时间链条断裂了,新纪元代替了“老黄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不可能在原来的时间与空间之中被历史延续性所规定,它突然面临着一种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选择,进入另一个空间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空间变成了时间,空间的延续变得比时间的延续更具有决定性。换句话说,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文学意味着一种新的时间观念,而中西文学的交流则打开了中国文学新的空间,中国新文学开始从空间的横向联结中,获得时间延续的最新体现。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发生在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冲突、时间与空间的对接和转换之中,完全不同于古代文学传统的生成。

      这种不同也决定了新文学传统更具有空间性的属性,它不象古典传统那样追求历史的认可,在承前启后的时间中表现价值;而是追求空间的拓展,在超越历史的创新中显示意义。这就必然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由探索精神。发现新的园地,开拓新的领域,寻求新的认同,成了新文学作家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文学的价值观从过去转移到了现在,从区域性转向了世界性,而新文学传统也具有了显明的当代性和易变性。

      所以,“传统”的属性也开始发生变化,这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事。这是由于纵向的历史发展观念逐渐淡漠,而横向联结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文学,对“传统”的选择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它可能选择“过去”,也可能选择“未来”,作家可以依据某一地域或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创作,更可以把全世界的文学当作自己的传统遗产,而由此所创作的作品及日后成为历史的传统,也必然不再是从前意义上的“传统”——稳定不变,拘于一时一地的延续——而具有不稳定的、多变的、富有世界色彩的属性。

      传统与特征

      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先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征。文化传统的形成,是因为某一民族、社会的文化,在特定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特征,这特征后来在较长历史过程中,由于其存在的合理性,被不断地延续,或者保持着自己的影响,这才成了传统。例如我国自《诗经》、《楚辞》而后,就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传统,后来往往在同一个时代,出现这两种传统的大作家,如杜甫、李白、白居易还有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到现代也有鲁迅、郭沫若,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这说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我国真是源远流长。20世纪文学快要一百年了,时间不算短,它当然有自己的特征,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特征。而凡能成为特征的东西,一般来说总会保持较长的时间,不会是甫生即灭的。但另一方面,20世纪文学又是出现不久尚未结束的新东西,因而它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哪些特征可能形成或已经形成传统?这在当前,还要我们去研究。我们说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源远流长,那是作为后人去回顾以前数千年的历史,当然看得比较清楚。20世纪文学的传统,到了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人也会看得比较清楚。但这不妨碍我们今天可以来认识、探讨我们时代的文学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