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及东方艺术之美

作 者:
敏泽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学遗产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一般都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诗、文、绘画、音乐、书法等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于西方的艺术;但作为艺术理论,却是零星的、感悟的、经验的,缺乏体系的。多年来,这一观点几乎成了关于中国艺术及其理论的一种成文的和不成文的通论。但认真探讨一下,就可以看到:这一看法又是不尽符合实际的。

      如果这样说:中国的传统艺术及艺术理论,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并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艺术见解,但在已往的历史中,前人关于某一艺术样式的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总结,虽然有一些(例如关于绘画、诗歌、戏曲、书法的某些著作),却不曾留下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及其体系的文字,这是完完全全符合历史实际、不容怀疑的。但是,承认上述这一客观事实,绝不意味着: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是缺乏体系性存在的,只不过这一体系是一种潜隐型存在,一直缺乏科学而深入地发掘和总结,从而使潜型存在变成显型存在而已。

      本文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一潜隐型体系的客观存在,并进而论述它对中国以至东方艺术之美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体系及其哲学基础

      关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及其体系的考察,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要从历代留传下来的大量诗话、词话、曲话、书论、画论、乐论、舞论等等来考察,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二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传统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的特点等方面,来进行科学地考察和分析。前一方面的分析概括是不可或缺的,缺少了它,就很容易流于浮廓,流于架空臆说。但仅仅止于前一方面的研究又是十分不够的,常常会在纷纭繁杂的现象中见木不见林,以至以一隅为全体,难寻其纲。在中国大陆,关于传统艺术理论的系统性探讨,在“文革”结束之前数量极少,“文革”结束之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在80年代初期,多偏重于一项项具体的诗话、画论等等的研究。从80年代中期起,综合一种或几种艺术理论的研究多了起来,且不乏精至独到的意见,但在总体性的研究中,也往往有以一端为全体之弊。如:有不少研究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本特征是重伦理道德;也有不少研究认为是“中和之美”,并以“中和之美”与亚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Katharsis)进行比较,不能说这类说法没有道理,但都很难说抓住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之全体,而且“中和之美”与重伦理道德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也语焉不详。甚至有的研究者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例如重空灵,重虚,及理论表述上的重感悟、体验等,以“表现主义”名之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的根本,似也不得要领。因此,在重视前一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寻根探源,重视后一方面的研究。

      而这后一方面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或因为关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较为缺乏,难度较大,望而却步;或根本上就缺乏重视,因而一直不曾引起应有的关注和探讨。

      笔者在前些年从事《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写作中,深深感到这一工作虽甚艰巨,却不能、也无法回避。回避了它,就无法科学地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无体系的问题,以及这一体系是怎样形成,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到后世的艺术及其理论发展的。为此而进行了长期、深入而广泛地学习、研究和思考,就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并得到了海内外许多学人的首肯。美学思想史所论述的范围,虽然不仅仅是艺术美的问题,要涉及到此外的许多问题,但艺术作为人类美的创造的结晶,自然不能不是美学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关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体系的概括和论证,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的概括和论证。现将其摘要论述如下。

      要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去寻究。而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先验的存在,它只不过是上古随着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氏族、部落的相互斗争和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国家和民族的同时,他们之间在文化上长期互相渗透和融合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在春秋战国那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这之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要素虽已存在,却并未融合为一体,常常是各自独立的。虽然在此之前,文化和艺术方面的相互渗透、吸收和融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抛开传说的许多小异大同的神话故事、龙的图腾崇拜的普及,陶器纹饰上越来越明显的地域、部落间的共性色彩的增强等等证据且不说,仅就艺术本身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如:“(夏)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入舞”(《竹书纪年》);“(夏)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同上,《路史·后记》注引);“(周)成王……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礼祀·明堂位》)……就是有力的证明,并且是艺术大融合的明证。

      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言以自好”,“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篇》),诸子百家争鸣,争相构筑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以回答历史和现实提出的摆在人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在争鸣中,既对立,又进一步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类型。它不同于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的结合,而是以南方楚地发展起来的阴阳学说,东方或北方殷人的五行思想,以及周文化的“中行思想”及宗法制的伦理道德观念的融合,这些思想的产生同各自的原始宗教直接联系着。在战国后期,逐渐融而为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