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的基本类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卢铁澎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 100872

原文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类型研究是一种假定性很强的“特殊属性识别”,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论述需要而设定不同的标准将对象分类。文学思潮当然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分类研究。不过,作为文学思潮理论体系建构需要的基本类型划分不是一般的分类研究,其任务是应该尽量找到与文学思潮本质特征相一致的逻辑分类原则,区分出具有“原型”意义的基本类型。

      文学思潮的不同,主要决定于作为其支柱的文学规范体系的差异,而文学规范体系的核心则是文学观。一定的文学观就是对有关文学是什么(本质)、怎么样(结构、特征、发生、发展规律)、为什么(功能、价值)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回答(或是通过范例获得的直觉感悟)。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文学观的认识特征寻找文学思潮基本类型的划分原则。

      任何认识都存在着客观的和主观的两个对立面,文学观的思考也存在着这两个对立面。歌德在谈到自己和席勒在创作方法上的对立时,所谈的是艺术原则层面的对立,他“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出发的原则”,而席勒却认为自己从“完全主观”出发的原则才是正确的。(注:《歌德谈话录》2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这里的艺术原则的对立,也就是文学观的对立,实质上这是从主观出发还是从客观出发去认识文学、从事文学活动的思维方式的对立。因此,我们可以把从客观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的艺术掌握方式作为文学思潮基本类型划分的原则。由于主客观的区别也是相对的,所以没有完全纯粹的主观或客观。事实上两者总是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融合,两者之间的若即若离存在着无限的层次。不过两方面总有轻重主次之分,同时也存在着历时或共时向度的错杂而难分伯仲的情况。据此,我们把文学思潮分为客观型(从客观出发的原则为主体的)、主观型(从主观出发的原则为主体的)和复合型(主、客观原则难分主次的)三大类。

      客观型文学思潮

      从客观世界出发的艺术掌握方式占主导地位形成的文学观,把文学视为客观世界的摹仿或反映,文学的任务在于忠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真实性是衡量这类文学价值的美学准则。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艺术关注指向客体;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中,要求文学倾斜于现实;对待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则要求让理智占上风。客观型文学思潮就是由这样的文学观念规范体系支配的文学活动系统的群体性观念整体。现实主义、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属于这类客观型文学思潮。现实主义要求以真实的细节、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社会生活,不仅要如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外在形态,更要通过这种形态提示出它的内在本质、价值及其必然性。由于认识到文学是社会的反映,所以巴尔扎克才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小说写出十九世纪前期的法国历史。契诃夫清楚地知道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描写生活的现实主义必须做到“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注:《契诃夫论文学》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高尔基则把现实主义称为“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艺术。(注:高尔基:《论文学》16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普希金、果戈里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俄国刚出现不久,别林斯基就在对他们的创作进行的批评实践中,建构起俄国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促进了俄国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和迅猛发展。现实主义要求冷静、精确地剖析现实,但并不排斥主观倾向和理想,只是要求这些主观倾向和理想在艺术形象的客观描写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须直白。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要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但更彻底,要求达到科学般精确,严格地再现,把观察到的事实按原样描写出来,不进行任何增、删,不作任何政治的道德的和美学的评价,让读者看来就像报道和记录一般。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所具有的“魔幻”一面的特征,似乎不符合“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客观型文学思潮标准。而且在人们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论评中,早就存在着种种异议,有人根据它与超现实主义的关系及其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技巧的借鉴而把它归入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还有人把魔幻现实主义纳入后现代主义的范畴;而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些文学大师却始终坚称自己的创作是现实主义。尽管从创作特征上看,魔幻现实主义表面上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面目也相去甚远,但是细细考察之下,会发现它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末同而本异,与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审美原则却是一脉相承,不过这种一脉相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了新的发展。从文学观、审美原则而言,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样,坚持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再现。现实的真实性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活动的审美依托和价值准则。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伟大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谈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时,就宣称在自己所“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在他看来,“现实是最高明的作家,我们自叹不如。我们的目的,也许可以说,我们的光荣职责是努力以谦虚的态度和尽可能完美的方法去反映现实”。他还说自己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感到在自己所构思的和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中,从未有一件事是比现实更令人吃惊的。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手法移植现实。”(注:加西亚·马尔克斯:《也谈文学与现实》,马尔克斯·罗德里克斯:《卡彭铁尔的神奇现实论》,转引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156—157、202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有神话,有与现代主义相似的荒诞、幻想和夸张,形成了神奇的美学特征,但这一切都有客观的现实基础,都不是无端的主观虚构。因为拉丁美洲社会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现实,全部美洲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神奇现实的编年史”。(注:阿莱霍·卡彭铁尔:《〈这个世界的王国〉序》,《小说是一种需要》85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拉美文化是拉美本土的印第安文化和来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还有非洲的黑人文化的融合物,“美洲是不同时期共存的大陆。在这块大陆里,二十世纪的人可以向四世纪的人伸手,可以向如同没有报纸、没有通讯的居民伸手。”(注:见李德恩:《拉美文学流派的嬗变与趋势》5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印第安土著的无穷想象力、黑人的无穷想象力以及西班牙人的幻想和鬼神崇拜的混合,成为拉丁美洲现实神奇性的精神沃土。马尔克斯列举过拉丁美洲暴君的神奇暴政事实。他说:“海地的老杜瓦利埃曾下令把全国的黑狗宰尽杀绝,因为据说他的一个政敌,为了逃避这位独裁者的迫害,甘愿不再当人而变成一条黑狗。弗朗西亚博士享有哲学家的盛名,但他却把巴拉圭共和国封锁得像一所房子,只让打开一扇收取邮件的小窗,……路佩·德·阿吉雷(委内瑞拉)的一只断手在河里顺流而下,飘浮了多日,凡是看见断手飘过的人无不胆战心惊,生怕那只杀人的手在那样的情况下还会挥舞屠刀。尼加拉瓜的索摩查·加西亚,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喂养动物。每只笼子都分成两格,中间只有铁栅间隔,一边放着猛兽,一边关着他的政敌。萨尔瓦多笃信鬼神的独裁者马丁尼斯,让人们把全国的路灯统统用红纸包裹起来,说是可以防止麻疹流行。他还发明了一种像锤子那样的东西,在进餐前先在食物上摆动两下,便知道食物中是否下过毒药……”。还有,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一夜之间,强盗变成了国王,逃犯变成了将军,妓女变成了总督”,或与此相反的情况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注:加西亚·马尔克斯:《也谈文学与现实》,马尔克斯·罗德里克斯:《卡彭铁尔的神奇现实论》,转引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156—157、202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在印第安文化背景下运用印第安人原始思维来观照现实的,这也是其神奇性的重要根源。“印第安人以想象来思考问题,看不见发展过程中的事物,而是把事物带到另外的领域。在那些领域里,现实的东西消失了,出现了梦幻;在那些领域里,梦幻的事物又变成了可能触摸的和可见的事实。”(注:见李德恩:《拉美文学流派的嬗变与趋势》6—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印第安人的“现实”包含着物质世界的现实和幻想世界的现实,两种现实的统一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两种现实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客观的、真实的。魔幻现实主义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现实”——拉美大陆独有的、无处不在的神奇现实,它生动、奇妙、原始。它或者如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那样,“叙述的历史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不但历史事件真实,连人物(包括次要人物)、地点、街道以及一切细节都真实无误”(注:见李德恩:《拉美文学流派的嬗变与趋势》13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原封不动地予以再现,不需要任何加工;因为这一现实本身便是神奇的、现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是伸手可及的。”(注:加西亚·马尔克斯:《也谈文学与现实》,马尔克斯·罗德里克斯:《卡彭铁尔的神奇现实论》,转引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156—157、202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或者如加西亚·马尔克斯那样无论怎样夸张、幻想,都“百分之百源于现实”——拉美“特有的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