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带来了人们道德观念的转变。许多道德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道德观念的变迁,道德教育方法的改进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时,依然显得滞后和单调。本文从道德教育滞后的表现、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道德教育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对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一、道德教育的滞后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客观运作及“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机械、僵化的状态,对道德教育按照统一模式进行着接力传递,这种惯性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已显得滞后和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政治是一个阶级概念,它反映和解决各种阶级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的基本内容,就是反映和处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是最大的政治。进行政治教育,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教育。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综合。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规范引导、舆论评价、榜样激励等方式去指导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然而,将政治教育视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视为政治教育,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教育存在的现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社会道德、思想道德实际上成了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附属物。一方面,强调“阶级斗争觉悟”为最高道德标准;另一方面,道德问题又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加以解决。与此同时,道德教育也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成了“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学校道德只重视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大德”,轻视道德品质、人生修养等“小德”,致使不少青年学生只会喊口号,却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缺乏起码的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弱化了对“做人”问题的探讨,远离了“做人”这个中心话题。这种“政治教育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就是政治教育”的模糊观念,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且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 (二)道德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使道德教育束之高阁,远离现实生活,远离人们的思想实际,没有发挥道德教育应有的作用和效力。例如,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重理论灌输、道德说教,轻能力培养、行为养成,其结果造成学生在道德方面知行脱节、道德理论与道德行为两张皮。在大学生中,时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一方面写入党申请书积极要求进步,另一方面为获得荣誉不择手段,造谣中伤,把自己的竞争对手打下去。这种知行背离的情况在大学生中突出地存在着。正如教育界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主宰学校道德教育运作的仍是基于较为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建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因其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道德教育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以及忽视现代社会对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呼唤,而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冲突面前日显苍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1] (三)道德教育极端化 由于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拨高”社会道德水准的极端化现象。如一味强调共产主义道德的宣传教育,无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成员的认知觉悟水平,“拔高”社会道德水准,把道德教育“神圣化”,无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乃至道德水平、道德境界的差异,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共产主义道德水平和境界,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这种脱离实际道德标准的“拔高”,其教育效果恰似“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挑战 当前,我国在“科技兴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计算机产业与网络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人类美好的生活理想,正在变为惬意的生活现实。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社会的他律性道德需要被网络社会自觉自律性道德所替代。伦理精神的基本特点是道德的自觉。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不同,其道德行为的层次亦不相同。道德在现实人际关系中,人们往往只是由于在乎别人的议论,才不得不做有道德的事或不做不道德的事,而难以做到“慎独”,从伦理学上说,这是他律而不是自律。这种在他律条件下发生的道德行为还是处在道德的较低层次上。在网络世界,人们可以虚拟自己的身份,这就逃避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相互监督和评价,做有道德的事或不做不道德的事,要求自己做到“慎独”,在伦理学上称之为自律。自律的道德行为才是高层次的道德。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发生了改变,知识的垄断、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教师将逐步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网上,来自于社会而不是学校。信息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将大大增强。然而,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网络技术在为社会和道德提供进步机遇的同时,也带了负面的消极影响。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用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交往活动,渲泄在现实社会中难以排解的烦恼及消极情绪,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这就容易产生的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的普遍性,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上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高尚的品德持怀疑态度。“你想如何干就如何干”,“只要你自己肯定,什么都是可以的”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网上,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不同的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云集网上,思想“藩篱”形同虚设。这对传统的、相对封闭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