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1)08—0001—04 一 每当想起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土地占世界十分之一的泱泱大国,迄今尚无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时,富有自尊心和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免感到心情沉重和忧虑。人们的心情之所以沉重和忧虑,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迟迟不能赢得这一世界科学的最高奖励,而在于由此意识到了我们民族创造力的欠缺和不足。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创新能力的匮乏将意味着一个民族缺乏最根本的竞争力,意味着一个国家难以迎接和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对此,许多人往往会把目光首先转向对民族素质的审视上。 是不是人种因素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呢?稍加推论就会得出否定的答案。 首先,现有的考古资料证实我国200 多万年以前出现的元谋猿人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猿人种群之一,而较后出现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则是当时世界上进化最为发达的原始人部落。种族学将世界人种分为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三大种系,现有的种族学研究表明这三大人种之间尽管在体形、肤色和血型频率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智能水平并无明显差别。其次,历史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实,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河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文明,我们曾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独领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之风骚。再返观当代现实,尽管我们的本土上未涌现出诺贝尔奖得主,但一批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外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等却接连荣膺此项桂冠。而且大量研究表明,美国高科技领域里的许多优秀人才属于华裔,硅谷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级工程师是华人。 总之,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从现实的层面来考察,我们都无法把近代以至明清以来中华民族创造力衰退和匮乏的原因归咎于种族素质和遗传基因。在排除了对民族创造禀赋的质疑之后,我们只能把思维的焦点转向文化与教育。 二 关于文化环境与创造性关系的研究是创造学的一个基本命题。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文化环境与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罗杰斯认为文化环境的开放性和进取性是激发创造力的先决条件,“一个在整体上是被动而墨守传统的民族,是不会有能力面对愈来愈大量出现的问题的”。〔1〕马斯洛认为“为了促进创造力我们必须要准备好适宜于创造力的气候”。〔2〕阿瑞提则把文化环境视为“创造基因”, 认为“包含创造基因的文化与具有潜在创造性的个人相结合”才会产生创造力〔2〕。“由于受共同的振动……因此许多天才一同并迅速地接连出现”〔2〕。《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开发并超越人类自身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3〕 从创造学的上述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近代以至明清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落后保守、不适时宜的文化观念与习俗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这些有碍于民族创造力发展的消极文化因素主要有:(1)封闭保守。 长期的小农经济使明代以后的中国形成了牢固的封闭意识和保守心态,在理念上膜拜祖先,尊崇传统,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在政治上以天朝帝国自居,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淡漠外交;在生产方式上自给自足,禁绝贸易,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因循守旧的文化观念与创造活动所需要的开放性和开拓性文化特征根本相忤,因而必然桎梏民族的创造力。(2 )文化专制。君权政治的特点必然导致文化专制、精神垄断,这种专制自宋明理学之后达到了至极的程度。在文化专制的肃杀氛围中,人们的思想和意志被牢牢地禁锢,不可能产生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心理安全和精神自由。(3)贬抑个性。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整体、和谐、均衡、匀称,因此,对个性鲜明、棱角凸出、标新立异者向来给予严酷压制和打击。所谓“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等即属于此。(4)中庸之道。取法于中、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是儒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这种中庸哲学导致人们怕冒尖,随大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从根本上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动机。(5 )无为而治。这主要是道文化的思想,所谓“虚静无为”、“随遇而安”、“听天由命”、“激流勇退”等,这种观念引导人们逃避现实,回避矛盾,不思进取,淡漠和遮蔽了人们的创新意识。正是上述文化积弊束缚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西方文明的差距急剧拉大。 在理清了文化与创新的内在关系以及探明了文化因素对民族创造力的影响和阻碍之后,今天我们在培育和激发民族创新精神的时候,在构建和实施国家创新体系的时候,就必须同步地注重文化环境的建设,就必须消除传统文化积淀中有碍于民族创新精神发挥的消极成份,而去努力营造能够培育和激发民族创新精神的时代文化。 什么样的文化环境能够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呢?对此,阿瑞提提出九种文化因素蕴含着“创造基因”:文化手段便利;对文化刺激开放;注重正在生成的而不只是注重已经存在的;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地使用文化手段;在严重压迫或专制之后获得自由,或者哪怕是保持着适当的差别;接受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文化刺激;对不同观点的容纳;重要人物的相互影响;对鼓励和奖励的提倡。〔2〕阿瑞提的上述观点被认为是创造学中关于文化与创造关系理论的经典学说。借鉴阿瑞提的观点,我们应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做出如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