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6)04-0063-08 民办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制,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愈加成为一种推进教育资源多元化的力量和途径①,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流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民办学校作为民办教育的主要载体,为大众提供了获取知识、技能和信息的平台。经历了“80年代的初创期,90年代的探索发展期,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再发展”②,民办教育逐渐为社会认可,其参与度不断提高。目前,学界不乏对民办教育的研究,其中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视角,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维度:民办教育的社会制度环境研究;民办教育中的经济因素分析(产权、投资、风险、收益与公益性等);民办教育的功能分析;民办学校的个案研究。就民办学校的个案研究而言,先前文献既有从个案分析中发现宏观层面的共性因素,也有在微观层面上解析每所学校的不同发展机制,但是引入社会资本理论范式分析民办学校的文献并不多见。在当前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中,“社会资本的动员”和“民办学校的运营”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二者之间是以怎样的关系存在,二者关系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并无实证考量,因此也没有形成定论。 本文尝试借用社会资本理论范式,分析一所民办外语培训学校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中是如何动员“社会资本”寻求自我发展的。厘清“关系社会资本”在该校获得组办许可,以及社会网络在学校日常管理和长远发展中的运作逻辑,借以探讨小型民办学校的营利性与公益性问题,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概念或理论用于诸多社会现象的研究与解释,如社会资本与企业组织结构演进的关系③、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发展关系④、社会资本在求职与就业中的影响⑤ 等。在探讨社会资本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方面,主要侧重于考察家庭、学校的社会文化资本对儿童教育参与程度以及学业成绩的影响⑥、学校教育中所具有的制度的、关系的与认知的三个层面的社会资本对学生的影响⑦、社会资本因素对个体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⑧、学校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⑨ 等。这些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学生所具有的社会资本会影响他们在学校中的表现。另外,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与家庭、社区所建立的关系可以成为很重要的社会资本,这种学校社会资本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表现,同时也会影响学校自身的发展。然而,有关社会资本对学校的创建与发展的经验研究很少,在民办学校教育方面更少。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所小型民办外语培训学校,它不仅是民办教育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一个处于特殊制度环境中的组织。宏观上,本文关注民办教育,而微观层面,本文实际是在尝试解剖社会资本在该所民办学校——一个特殊组织的运作逻辑。通过宏观和中观的相互嵌入,探讨小型民办教育组织的营利性与民办教育公益性的关系。而选择社会资本理论范式,是因为社会资本的动员贯穿在这所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同时也是颇有争议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一。一般意义上,研究者们认为,是布迪厄和科尔曼二人将这一概念正式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在社会资本概念的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关于社会资本属性的争议始终未绝。两种不同的理论范式和经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手段。从分析单位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群体研究视角”和“个体研究视角”⑩。在目前的研究中“群体研究视角”和“个体研究视角”的分歧愈发明显,普特南和林南分别是这两种研究传统的代表者。但是对“群体”与“个体”分析单位的争论并不是本文的要旨,在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研究对象中所动员的社会资本既有个体层面的也有群体层面的,二者相互渗透并互动成一种嵌入在关系中的资源网络。此外,从功能的维度来划分,可以分为“积极功能的社会资本”——目前学界普遍关注和主流探讨的方面以及“消极功能的社会资本”——非主流研究,但逐渐被关注。前者的代表是林南的“关系社会资本”,他将关系资本的积极功能总结为四个方面:提供信息;施加影响;增加个人价值;产生强化集体认同(11)。后者的代表是波蒂斯的消极社会资本理论(12)。 本文在借用社会资本理论进行解释前,尝试以本土化的意义界定社会资本。而谈及社会资本的本土化,则不得不结合中国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13),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伦理本位的社会逻辑(14)。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所描述的是从自我出发,由亲到疏一层一层向外延伸的差序人际关系网络。(15) 梁漱溟先生对社会结构的描述是建立在“家庭”这个分析单位基础上的。而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络的“聚合”有的是依赖血缘关系(家庭)形成,有的是依靠地缘形成,有的依靠业缘形成。潜在于网络中的是基于先赋性因素的“信任”或是基于功利“互惠”的投资与回报。动态的关系网络,不断延伸着,能量由网络中心,呈水波状向外扩散,逐层降低。从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并降低行动成本及风险的预期使人们的行为中渗入了“关系本位”的考虑。文中将“社会资本”定义如下:基于先赋性因素的“信任”或基于功利交换“互惠”,利用实物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等投资而形成的,可待回报的,嵌入性的关系网络。